关爱濒死者(3月15日)


关爱濒死者(315日)

 

有一种“转世轮回”的说法。说人不止有一次生命,或者是从这个尘世离开之后,就会进入另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有独特的准入标准,每个世界都有专职的“守门人”。

人的第一次生命,自己感觉不到痛苦,只有母亲能感受到痛苦,其他人都感受到快乐。第二次可以感受到痛苦,却是为了自己的重生。这个重生是从这个尘世到另一个世界的转变。人的第一次生命在身体上以别人的痛苦开始,以自己的痛苦结束,在精神上以别人的快乐开始,以自己的解脱结束。这就是轮回。

 

在战争天灾瘟疫等大的灾难,人来不及细细品味这快乐与痛苦之间的轮回,即使自己也没有办法细细品味其中的味道就离开这个世界,反而是在跟自己有至深感情的亲人之间,才有可能体会到分毫,但不仅不彻底,反而是支离破碎的。

每个人都要感谢那些让自己获得如此感受的亲人,不管彼此血缘关系有多么疏远,都是在创造机会超度你去感受别样的人生!

 

与濒临死亡的人在一起,会让自己珍惜生命,同时又看淡生死。当你与濒死的人在一起熬向TA人生的终点,每天一起看到新一天的阳光甚至曙光,感受到清风徐来,一切的美好瞬间都值得珍惜,每一天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但其实人在尘世间仅仅是过客,都是会告别的,只不过不知道何时以什么方式,也不知道身边有谁相伴,自己身后得到的是赞誉还是骂名。所以向死而生是需要勇气和悟性的!

 

濒死的人,不管是居住空间的极简,还是饮食的清淡寡味,或者是不带妆容的素雅,还是徐徐吐出的气若游丝,都说明其实活着并没有太奢侈的高不可攀的要求,在濒死状态的人看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之外的东西,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虚无,这才是宗教意义的核心。

虽然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人在最终面对死亡的时候都挣扎,但最终越是放松状态,所承受的痛苦就越小,走得也就越安详。就如一个人在得到某个东西之后,越是珍惜,在失去的时候就会越痛苦。

宗教的意义就在于戒贪向简,就在于向善知足。就在于惜时如金,就在于珍爱生命。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的力量与自然规律抗衡,仅仅是沧海一粟,任何挣扎与抵抗都没有意义。所以宗教无法解决客观问题,而只会用一种值得宽慰的方式去解决认知问题。

 

不是每个生命在存续期间都得到了关怀,但值得庆幸的是,每个生命到了终点都需要被关怀。

善待濒死者需要很多的仪式感,不仅是人生告别会,而且需要净水新毛巾擦身。

濒死的人只有在尘世化解恩怨,把自己身体掏空才能安详离去。濒死的人对世界万物的漠然,对过往恩怨的淡然,跟身边仇人之间的释然,按照佛家所说,就是“六根清净”。

当我们以对濒死的人关怀的感觉,去对待身边的生物,自然会把尘世变成天堂。

当我们感悟到这些,就会免去许多争端,毕竟我们在尘世所争取的,并不是生活的基本条件,而是贪婪索取,追求更多表面的以及附着的东西,那些东西在让自己有所收获的同时,也让自己受到名利前途的困扰。

 

濒死的人对世界万物的漠然。在濒死者的角度,只有化解恩怨,对过往恩怨的淡然,跟身边仇人之间的释然,才能安详离去。濒死的人身上散发出特殊的感情,一面是依依不舍,一面是无奈无助。在内心不净的时候凝视着濒死的人,总是会有厌弃和恐惧之感,只要战胜了恐惧心态就会感觉到由衷的爱,而呈现发自内心的临终关怀。

顺其自然,说来简单,但越是亲近的人,彼此感情至深的人生,才越需要表现得决绝,用残忍的方式表达爱。春宝这么说并不表明认可残忍的谋杀并对其宽恕。因为那不仅是逻辑上是否讲得通的问题,也不是某些人认为是善意的,就可以认为是善意的;更牵涉到谁赋予的“剥夺人的生命的权利”的权利的问题。而是在内心为其祈祷,在实际做法上做到尽可能善待,同时也做到适可而止。

不管是饮水还是进食,不管是救治还是干预,都不能违背当世人以及至亲家属的意愿。作为留在尘世中的人,还是要尊重濒死人的意志,不要动任何恻隐之心,让其尽快结束痛苦的煎熬。

 

看透生死的人,对一切都不在乎。钱财,声望,爱情,权势等等都并非不能割舍。除了这身肉皮囊,这口呼吸,其它都与自己无关。所有人都要承受痛苦,即使已经厌倦尘世,即使已经不想去争,即使只想脱离这个苦海,都不能任意妄为。

人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甚至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当一个人求死不得的时候是不会有任何尊严可言的,其卑微与可怜是无以复加的。

 

看到人离开时候的背影,总是感觉到其孤单的内心。人在离开时注定孤单,孤单地承受痛苦,孤单地上路,孤单地走向另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依旧孤单。即使真的如洪武大帝那样有诸多人为其殉葬,都难以摆脱其孤独甚至恐惧的内心感受。

有子孙满堂,有父母守护,有伴侣相陪,有财富护体,又能如何?因为有人陪伴的幸福状态的时候是不会狠心离开的。自己的命运自己接受,自己的痛苦自己承受。因暴病而亡有很多遗憾,久病在床也是一种消耗。终究一切都会被拿走,之后自己才会自由。

 

中国人讲究老吾老和幼吾幼,这个貌似是美德,其实是发乎自私的本能,因为虽然不那样,别人也未必不会善待我们自己的老人以及我们自己的孩子,但是善待别人,别人善待自己也成为大概率的事件。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要如此善待濒死的人,因为我们或许不会老,或许不会老成别的老人的那个样子,或者我们老的时候的状态不会是那个样子,但我们都会死亡,面对死亡的时候和死亡之后的样子基本都大同小异。

 

善待濒死的人,比善待老人有更充足的理由。最为自私的人,除了关照跟自己有关的事情之外,就是关照跟自己的未来息息相关的人,对垂死的人的关照就是很重要的选择。

所谓善待,并不在多余的金钱与奢靡的物质滋养,而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灵抚慰,基于善念,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来传达。而这种善念的表达者可以是每个人,接受者第一层面的是濒死者本人,当然也包括濒死者的至亲家属。表达者可以通过精神认同,通过等额回报,以及部分物质和财务津贴的方式获得。让更多人得到精神涅槃。

 

贾春宝

2020315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