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生院士
离蒋亦元院士去世刚20天,2020年3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津生院士,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8岁。
湖北省优秀教师、全国测绘行业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荆楚好老师、湖北省师德标兵、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感动中国测绘人物、测绘地理信息杰出成就奖、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终身成就奖……这位荣誉等身的科学家,最喜爱的称谓,是他80寿辰时,学生们送上的尊称“大地之星”。
去年还在推广慕课
宁津生院士祖籍安徽桐城,1932年10月22日出生于天津。1951年至1956年在同济大学测量系学习,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1988年至1997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12月光荣退休。
宁津生院士最被大众所熟知的,是他发起的一门“最奢侈的基础课”。
1996年,宁津生院士提议“院士同上一门专业基础课”,得到了测绘领域院士们的积极响应。1997年9月,《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每年武汉大学新生入学时,宁津生院士都会主讲《测绘学概论》的第一堂课,陈俊勇、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院士也会各负责一个章节。作为课程组组长,宁津生院士每年都要组织修改完善课程内容和大纲。
去年1月,已经87岁高龄的宁津生院士,还出现在武汉大学MOOC(慕课)项目考核会上,亲自参与项目答辩。“将《测绘学概论》录制成慕课推向全社会,希望更多的学生对测绘学感兴趣,进而投身测绘事业,为祖国的测绘事业做出贡献。”考核会上,宁津生用十分钟介绍了项目建设想法,还与台下评委交流互动了十分钟。他介绍,该课程具有师资力量在全国同类课程中最强、教材建设在全国同类课程中最好等特点。该课程由六位院士、4位知名教授授课,师资力量之强,在全国几十所大专院校的同类课程中是唯一的。
老师们介绍,宁津生院士每年给新班上课时,都会将原来的讲稿重新整理一遍,加入一些自己研究或查阅到的新知识。他在讲课时特别注意用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们听懂听明白。同时他还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学习进步,不仅自己能熟练使用电脑、手机,还在课堂上用电子潮品演绎测绘科学。
六院士同上一门课,执着坚守二十年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2017年,《测绘学概论》课程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宁津生和其他五位院士一起获评首届“荆楚好老师”“荆楚楷模”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一辈子专注于大地测量
宁津生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该领域著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他主要研究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理论、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完善了当时由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订后的我国《天文重力水准测量细则》,作为我国重力测量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成果为确定我国大地水准面提供了一种新方法。80年代中后期,他重点研究全球重力场的逼近理论,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项目和国家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建立了我国当时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WDM89(180阶次)和WDM94(360阶次)地球重力场模型。
近10多年,宁津生院士投身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先后完成了“地理世情监测的战略研究”、“测绘科学与技术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等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为国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宁津生院士出版专著、合作编著、翻译出版教材和外文文献1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荣获2004年度和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推动中国测绘教育事业
宁津生院士为我国测绘高等教育倾注了毕生心血。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10余载,担任国家测绘局、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两委会”主任近30年。在他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两委会”的推动下,我国开设测绘本科专业的学校,已从原来的30余所,发展到至今近159所,还有200余所高职高专学校设置了测绘专业,为推动中国测绘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测绘教育界高度赞誉。
宁津生院士从教60余年,他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深受师生爱戴。他主讲《地球重力场》专业课30多年,每次上课前,都要重新备课,在讲义中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最新发展。他指导和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其中许多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测绘和地理信息领域的中坚力量。
武汉大学表示,遵照宁津生院士生前遗愿并考虑到当前疫情防控,宁津生院士丧事从简,不接收花圈,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在网上设立纪念堂。
在宁津生院士之前去世的9为院士:
蒋亦元 院士
2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蒋亦元,因病于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2岁。
蒋亦元,1928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50年金陵大学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57年至1959年在苏联师从荣誉院士列多希聂夫教授进修两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历任东北农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创造性地进行谷物割前脱粒收获机的研究,并率先取得成功,推动了我国谷物收获机的创新和发展;在机械设计相似理论与模型实验方法方面,对传统理论作了重大修改,使相似准则的应用更易推广;推动农业工程教育体系改革,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院士自小立志“科学报国”,献身农业,出生在江南“鱼米之乡”的他,离开富庶的故土,将毕生心血挥洒在千里之外的东北黑土地。回顾一生经历时他说:“一个人若能够把自己的一生看做一个整体,就能够激发出自身潜在的勇气和能力,就能够在人生的岔路口作出正确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今年啥年头啊,1月4日值3月15日70天时间让中国痛失10位院士 2月份2天3位大师离世!
2020年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周同惠,因病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周同惠院士
2020年2月23日20时58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公路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沙庆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沙庆林院士
两天内,共和国痛失三位两院院士。2月14日和15日,也先后有两院院士离去。
据华南师范大学官网2月14日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中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孙儒泳先生因突发心梗医治无效,于2020年2月14日8时50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孙儒泳 院士
次日,据光明日报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因病于2020年2月15日在武汉去世。
段正澄院士
1月逝世的4位院士分别是:
1月4日逝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蒋洪德。
蒋洪德院士
1月7日逝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药理学家池志强。
池志强 院士
1月19日逝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方守贤。
方守贤 院士
1月24日逝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李方华。
李方华 院士
巨星陨落,举国志哀!
资料来源:人民网、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