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食而亡探究空的智慧(3月18日)


从绝食而亡探究空的智慧(318日)

 

很多人能看到未来,有些人看不到未来,有些人为了未来曾经努力,但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有些人很幸运,可以得到命运的垂青。

生离死别是一种痛,在痛苦中感悟,想到自己的未来,谁可以牵着自己的手,走过那恐怖的鬼门关。

 

空是一种态度,人总是要清空,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孟婆汤,还是佛道中的法事经文,都在解释空的智慧。人的一生最终总是要清零的,即使如宇宙一般博大,都存在出生、成长再到没落至死亡的过程。

但是,假如一直什么都没有,心理也不会有什么落差。既然原本就什么都没有,所以失去也不遗憾。人总是会经历从“一无所有”到“该有的都有”,再到“不该有的也有”,然后再一点点地抽离的过程。加法让人贪婪,减法让人恐慌,加法之后的减法让人的痛苦加倍。

 

其实所有的宗教所作的,无非是营造对死亡的恐惧,并应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对死亡恐惧而在内心有善念,在行动和行为上的弃恶扬善;应对死亡的恐惧,无非就是内心的皈依,并落实到行动上的传播。

所谓宗教的核心,就是在阐释“空”,佛家道家讲空,基督安拉也在讲空。但现实中的宗教更多地被用来给尘世中的人带来物质财富,比如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建设所花费的资金中相当大的比重是来自“赎罪银”,现世的很多法师,都通过举办道场和出售特定符咒的方式为自己聚敛钱财。

轮回因果报应不过是劝人向善,忏悔也仅仅是冤冤相报。对“冤亲债主”的真诚忏悔,某些时候是真诚顿悟,另一些时候不过是在代人受过。

那么假如行善布施是在累积资产,其境界又小了许多。因为你不在乎资产与负债,积德还是还债,那个时候的行善积德才有真正的意义。

有人说,善不为人知才是真善,恶不为人知则不为恶。

 

遗憾的是,尘世中的人往往喜欢获得感,而不喜欢失落感;人往往喜欢拥有,而不喜欢被剥夺;人喜欢完好无损,不喜欢被撕扯割裂;人喜欢居高临下,不喜欢屈辱祈求;人喜欢完满,而不喜欢残缺。

从激烈地抗争到无奈地接受,就是一个从动到静,从勇到智的过程。其实到了一定的境界,就会从更高的视角去看,从高处俯视,从未来回顾,这样才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

一切皆空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智慧,不是想得开才能看得空,而是看得空才能想得开。

 

每个身患绝症的人都要承受长期病痛的折磨,直至自己形如枯槁,骨瘦如柴,体内的最后一丝气力被榨干,才“有资格”得到另一个世界的“入门许可”。其实面对无法治愈而且没有盼头的绝症,特别是在自杀受到谴责,请别人帮忙的时候,安乐死又不具备合法地位的制度下,绝食而亡是一种智慧。

从不进食的辟谷,到不饮水的自绝。就如一个有了破损的罐子,即使所破损的仅仅是一条裂缝,里边的水总是有耗尽的一刻。不管是绝食辟谷还是禁水自绝,都是安心等待身体被耗尽掏空的过程。

不去挣扎,不去强求,是把自己当成祭品,拥抱死神的到来,以避免身体感受更多痛苦。既然无法逃避,那么就勇敢面对,这恰恰是一种人生智慧。这个智慧不仅是自身境界提升的钥匙,也是免除战争杀戮的逻辑关系。

想来当初释迦牟尼佛看遍了世间苦痛,看到挣扎所带来的更多痛苦,才感悟到空的境界,并试图将此作为人在病痛折磨之下,深陷死亡魔爪之时的一种应对心态。

 

我们不要去猜濒死之人的需求,他们或者想要速死,即使痛苦也要快点结束;或者想要静静,不喜欢动来动去的,他们希望回归到平和,而不是喧嚣;不要用自己的好恶和得失观念去挑逗濒死的人,即使是出于善意;但很多这样的“善意”最终却成了一种伤害甚至骚扰行为。

从我要到我不要,从什么都要到什么都不要,这是一个过程,逐渐变得无欲无求。

人只有无欲无求才能真正撒手;从闲不住到忙不起来,这之间有轮回,从忙到闲不下来到没有忙的理由,这需要境界与眼界的升华。

 

睿智的人,每次面对矛盾冲突与争端,都会以言语避让和行动上的配合为宗旨,想来在跟别人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时候,也倾向于如此。因为TA认为是非之争,利益之夺,争到了又如何?

在争夺之中,人得到了胜利却失去了感情,得到了利益却失去了同盟,得到了虚荣却失去了依靠。任何是非和利益都仅仅是从单一视角看待的,都是有瑕疵的,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更没有从长久看来永远正确的。

 

忍耐不仅仅是退让,更是一种智慧和境界,会是很需要耗费气力的。顽强也会转化形成动力。知耻而后勇的人,会寻求值得去爆发的机会与时间节点。这个对欺凌者是潜在的威胁,即使不主动报复,也会让欺凌者因为形成习惯定势而让自己在身体上由于情绪失控而滑坡。这个不是诅咒,而是有强大的逻辑关系的。

很多时候感情都会在累积的影响之下变得越来越脆弱。不仅会加大当事双方的心理定位与心理期待,更会影响到周围的人,虽然周围的人中的一部分会倾向于扶强凌弱,另一部分人会保持理性,认为什么仇什么怨”“至于吗?!

每个人都会面对来自心灵的拷问:图什么?凭什么?然后呢?又能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假如能看到看清看透最终的结果,再回到当下,知道应该怎么办了吧?这就是一种智慧!

 

生活是一种修行,是有境界之别的。客观不增不减,主观多很多烦恼。殚精竭虑,杀伐征战,所争夺的权势不过是一种负担,所争到的头衔无非就是一个标签,所争夺的财富都会化为乌有。

自己活得明白才能超脱,让别人活得明白,才是行善积德。

 

贾春宝

2020318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