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寒冬,未来不远


  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疫情,使全球多国的经济受到明显影响。如达尔文所推测的那样,能生存下来的人“不是最强大或最聪明的人,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人”。如何对待“变量”,以及如何“穿越寒冬”,是摆在每个国家、企业和个人面前的一次大考。灾难终将过去,未来属于在困难中寻找到解决之道的个人和企业。

  在《变量: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中,作者何帆在分析中国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复杂红利”时,提出了演化算法的观察方式。这包括针对消费者代际行为差异形成的“突变”,针对市场需求升级的“适应”,以及技术创新与传统业务融合中产生的“混搭”等,这些观察经济变化的招数,将是我们推演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后的中国经济形态的重要工具。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诸多中小企业带来的明显影响,正好说明了在分工协作、全球生产消费一体化的今天,“变量”的范围和影响越来越大。《穿越寒冬》中,硅谷知名创业人霍夫曼船长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验和对创业公司的观察,他认为,创业是一场倾其所有勇气的、穿越寒冬的冒险,而且,不是所有倾其所有的创业者都会获得成功,还需要更多的天赋、运气、学习能力、决断力和在逆境中的魄力与信念。

  创业不是一时冲动,霍夫曼在《穿越寒冬》中给出了10条不要创业的理由,简单说,就是不要有暴富、逃避、跟风的心态。创业始终不能忘记的是自己的初心,而不是通过融资去成为“独角兽”。对于创业者来说,获得投资只是获得了“燃料”和“弹药”,而风雨兼程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如果缺乏对市场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不要说顺利走完整个航程,就连到达下一个港湾都异常艰难。

  法国经济学家雅克·阿塔利在《未来十五年》中写道,2030年左右,人类会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危机。在他看来,落后地区人口暴增,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在书中,他不仅预测未来全球发展走向,还提供了应对危机的解决之道。

  今天,许多人津津乐道于“芯片改变世界”“AI代表未来”等。在钱纲的《芯片改变世界》中,作者带我们了解芯片产业发展的三次重要变革,以及未来芯片会怎样发展,揭示中国的芯片产业如何赶超等读者关心的话题。

  在《直到贝壳消失》中,《连线》记者戴维·沃尔曼则描述了芯片数字化之后,货币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按照作者的观点,数字货币并不排斥现金的存在,而是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需要,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支付方式。比如在防疫期间,数字支付的方式就能降低感染的风险。当然,数字货币不是万能的,作者的目的是提倡支付方式的多样性。

  最后分享的是温铁军的《乡建笔记》。作为全国知名的“三农”专家,温教授一直致力于“三农”建设、乡村振兴,被媒体称为“用脚做学问的学者”。在他心目中,乡村的“三农”建设是通过农村复兴,来实现生态文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