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语丝0304】将军伐鼓雪海涌


 【山语丝0304】将军伐鼓雪海涌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品读

中条山客

这是岑参先生另一首边塞杰作,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作者希望封大将军扫清边庭,立功异域。岑参先生与封常清大将军多有交集,甚至一起在西域共事数年。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中间八句写战斗的激烈与残酷,写天气奇寒与壮烈牺牲,讴歌将士们抗敌奋勇争先、奋不顾身。后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读完让人为之一振,甘愿做封大将军的马前卒,血洒疆场!

这首七言古诗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们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这首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走马川行》也有所不同。

前六句从战阵入手:部队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战前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起句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我军必胜。用这种气氛烘托,然后一句“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这种倒置的笔法,使开篇就突兀引人。"两军对垒,一触即发。双方逼近,“戍楼西望烟尘黑”,突出一种濒临激战的紧张。

中间八句写接仗。极力渲染吹笛击鼓,营造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将军拥旄,三军呐喊,震天动地!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接下来笔锋一转,战斗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敌军众多,战士血洒疆场,“战场白骨缠草根”,暗示战斗惨烈。接着写气候严寒,“剑河”、“沙口”这些名词既有泛指意味,本身也带有杀戾之气,风急雪大,冻马蹄脱,战斗艰苦卓绝。

后四句回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大将军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暗示出此战必胜。最后二句说古人之功劳万口流传,大家都知道,“今见功名胜古人”,以朴质无华、掷地有声的佳句提振全篇。

全诗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渲染军威,营造宏伟壮阔的边塞战斗场面,充满浪漫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表现了我军将士戍边报国的英勇气概。

为了阅读与理解的方便,我将原诗与今译都分为三个部分,敬请读者谅解。

【原诗】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今译】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了阵阵号角,轮台城北预兆胡兵的旄头星已经坠落。紧急的谍报昨夜飞速送过渠黎,报告单于的骑兵已到了金山西。从戍楼上西望只看见烟尘弥漫,汉家的军马屯驻在轮台的城北。
将军手握旌节亲自出征,凌晨时分号令大军前进。四方战鼓雷动宛如雪海汹涌,三军的呐喊声轰鸣使阴山震动。敌营上空的乌云屯集气氛阴沉,战场上的尸骨与草根纠缠在一起。剑河风急吹得阴云布满了天空,沙口石冻得快要把战马的铁蹄冻脱。
封将军为了靖边甘愿吃苦受劳,发誓报答君主平定边境。古来英雄名垂青史谁人不见,而今可见封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尾评】

岑参先生的边塞大作,读完总让人热血沸腾,慷而慨,悲其壮,激其昂。让人心神为之一快,心摹之而神力追之!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充满了正能量!”胡天八月,瀚海飞雪。狂风怒吼,飞沙走石。黄沙漫漫,遮云蔽日。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那些戍边将士个个甘洒热血,立功边塞,“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从士兵到将军,从文臣到武将,从上到下,似乎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共同约定:“戍边卫国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0年3月4日星期三,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