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能制造,从大力推进五个智能化入手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引擎的智能化工业革命时代,智能制造是各国产业和技术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也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国两化融合战略的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是利用智能制造系统(CPS),依托于传感器、工业软件、网络通信系统、新型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人、设备、产品等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联通、有效交流,促进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推动生产方式的定制化、柔性化、绿色化、网络化,从而不断充实、提升、再造制造业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全新制造模式。

  从以上智能制造定义看出,智能制造关乎产品的智能,也与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密切相关。

  发展智能制造,首先就要从实现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和服务的智能化等5个智能化入手。

  一、以产品+战略,推进产品的智能化

  通过将传感器、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模块、传输系统融入到各种产品中,使得产品具备动态存储、感知和通信能力,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可识别、可定位。在现实生产中,一方面表现为传统产品的智能化。正如吉利李书福说,汽车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比尔盖次说汽车“四个轮子+一部计算机”,钢铁侠马斯克让全球为之风靡的特斯拉,很多地方在大力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创业教父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设计的能在天上飞能在地下跑的飞行汽车,正是传统产品智能化改造升级的产物。一方面是新的智能硬件产品不断被创造并涌现,如百度的智行车(DuBike)、智能筷子(筷搜)、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可穿戴产品等,智能化新产品带动并引领着制造业产品高端化发展潮流。

  二、以集成融合推进装备的智能化

  通过物联网、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融合,形成具有感知、决策、执行、自主学习及维护等自组织、自适应功能的智能生产系统以及网络化、协同化的生产设施,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包括单机智能化以及单机设备的互联而形成的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2个不同层次,单个智能生产设备尚在探索实践之中,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等集成化智能生产设施的实践则更个体化色彩,现实操作难度更大一些。同时,更是伴随着ICT技术创新应用的演进而不断深化,以30年,甚至50年这样的时间尺度来衡量和探索这一发展阶段也许都不过分。

  三、以大数据+的生产方式,推进生产的智能化

  生产的智能化即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智能化,让数据、信息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流程中处处流淌、无处不在。当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传感无所不在、连接无所不在、数据无所不在、计算无所不在、服务无所不在的时候,就意味着生产组织方式全面变革时代的来临。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在探索个性化定制、极少量生产、服务型制造以及云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其本质是在重构生产体系中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等运行模式的基础上,重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实现产业价值链、生态系统和竞争格局的重建与重塑。从这个意义上说,智能制造是智能化工业革命时代,企业以大数据+战略,重塑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竞争优势的涅槃重生。

  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管理智能化

  生产智能化,建立在管理智能化基础之上,管理的智能化,又与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息息相关。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旨在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管理实践之中,实现企业流程再造、信息集成、智能管控、组织优化,形成数据驱动型的企业,不断提升信息化背景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众多企业互联网+尚未完全完成,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对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层面该如何部署如坠云里雾里时,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就更需要从长计议,从现实发展及未来竞争角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智能化。

  五、以“务联网”的实践,推进服务的智能化

  德国工业4.0创造了很多划时代的重要概念,也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路径,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务联网,即服务联网,不同于早就被人所熟知的物联网,务联网是利用互联网以提供现代服务的平台,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意思是将智能服务作为智能制造的一个核心内容。服务的智能化,既体现为企业如何高效、准确、及时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并实时响应,也体现为产品交付后对产品实现线上线下(O2O)服务,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的智能化现实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传统的制造企业不断拓展服务业务,一方面是互联网企业从消费互联网拓展到产业互联网,如腾讯产业互联网产品,腾讯健康码等已经融合到当今商业和社会的多个环节,帮助各行各业提升日益必需的数字能力和创新,实现增长,实现平台、客户、大众的多赢。务联网连接的不仅是人,还包括人和设备、设备和设备、服务和服务、人和服务。服务的智能化,不断激发智能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内涵的“四新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把握制造技术变革新趋势,完善创新体系,提升面向智能制造的智能化创新能力,打造竞争新优势,方能在智能制造时代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