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06):期末读了几本书(二)
期末读的第二本书,是日本学者中室牧子和津川友介合著的《原因和结果的经济学》。我每学期布置学生读课外书,写读书心得。我是在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时才知道这本书的。
两位作者,一位是经济学家,一位是医学理论家。这本书利用医学领域中的一些例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究因果关系的实质,鉴别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在经济分析中经常出现将相关关系误认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本书介绍了几种鉴别因果关系的几种统计或者数理的方法。写作的思路有点像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在列维特这部最畅销的经济学通俗读物中,也是采取某种“侦探”的思维,对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某些认识或者行为,以经济学的逻辑进行分析和判断,以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同样的,生活中被我们一般地理解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有的并非因果关系,甚至不是相关关系。本书作者的立意,就是要校正人们对一些经济问题的似是而非的判断。
内容很简单,写作很朴实,直来直去,干脆利落。薄薄一本小书,大概只有三四万字,对所要表达的主题,阐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这可能是日本学者的一个特点吧,从小处入手,从简单问题入手,实事求是,简单直接,不夸饰,不做作。我想起我很喜欢读也向很多学生推荐过的堂目卓生的《解读亚当·斯密》就是这样的习作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我们很多中国学者的风格完全不是这样的,总是喜欢咋咋呼呼啰里啰嗦作很多铺垫,东拉西扯很多无关的东西,有点像休谟所讨厌的百科全书派的晦涩文风。
我后来跟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李庆华老师讨论今天经济学的数学化现象时,他说我们今天的很多研究,不仅仅将相关关系解释成因果关系,可能还走得更远;大数据背景下,很多看起来是因果关系的,实际上连相关关系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事件,却可以用数学方法处理成相关关系甚至因果关系。这样的处理,看起来很科学,也很能唬人。但本质上不是科学,只是看起来像科学。以这样并不真实的研究展现科学,其实就是伪科学。
我们的科学研究真的是出了问题,而且问题很多,很普遍,很寻常。年底网上炒得很热火的一件事儿,徐中民院士歌颂导师和师娘的“论文”,居然可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还出版了单行本。真是个旷古的大笑话。伪科学的盛行,其实是因为科学精神已经消失了。一切都是利益,对科学的敬畏,对真理的热爱反而成为异端,成为笑话。科学之路堵塞,伪科学就大行其道。伪科学不仅收益高,而且安全可靠。徐中民的假论文与我所了解的经济学中的某些真“研究”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徐中民歌颂的是师娘,而我们的某些研究歌颂的是另外一个“娘”。不管是什么“娘”,只要是歌颂,就不能算是科学,充其量只是宣传。
我所了解的那些社会科学研究,被划定了研究对象和范围,主题和内容,还要申报和评审,要找关系走后门。当然,完成这样的工作大有好处,有经费,有成果,有职称,等等。经过一系列的规范环节,不合时宜的东西就被过滤掉,拿到台面上的,都在掌控之下,尽在意料之中。可问题时,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还有什么创造,有什么科学?这样的研究,实际上就没科学什么事儿。所谓科学研究,对研究者来说只是寻租。
中室牧子和津川友介的《原因和结果的经济学》,介绍的是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鉴别方法,体现的是经济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我们的经济学研究中,缺乏的不是正确的方法,而是科学的精神。我在读这本小书的时候,感觉到了收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失望。
20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