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划到执行之目标管理的确定(4月13日)
每个人都有目标,或者说都曾经有过目标,但实际上,真正充分发挥目标管理力量的人却是很少,设定目标未必能达成,即使已经竭尽全力做了努力,都很有可能最终跟目标之间依然是相去甚远。在自己感觉很泄气,在别人感觉不靠谱、“放空炮”,为了避免那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也就逐渐不会再设定目标,让自己的生命处于流浪状态。却没想到,其实目标管理仅仅是工具,仅仅是确定战略方向,让自己不至于发生偏差。
这都是为什么呢?
任何目标设定,都需要有相应的基础,那个基础就是明确自己的需求,确定自己的定位,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相对专业,用正确的方式体验产品。确定没有任何负面感受之后,才“推而广之”去设定目标。就是说,目标设定的基础,是自己用产品或者服务满足自己的需求,让自己有切身感受,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让自己没有任何愧疚地分享自己的切身感受。
俗话说“当你同时拥有两块表,你就无法知道确切的时间”,就是说当你设立了双重标准,就会失去生活的准则。当然在目标管理的时候,同时设定两个目标并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只会让自己迷失。
在设立目标的时候,只确定一个标准会更有助于自己集中资源,比如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十年2000万,或者是3年300万,两者之中只能选择其一,而不能模棱两可,另外所确定的数字是毛收入还是纯收入也需要明确,是团队共享收入还是个人专享收入更需要说明。
假如所确定的数字是最终拿到手的数字,那么所设定的目标就需要设定得高一些,比如把目标设定成为400~500万,最终实现的也许是300万。就是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追求高的目标,最终得到中等结果;追求中等目标,最终得到一般结果;追求一般目标,哪怕恐怕就没有什么收获了。
假如设定3年300万的目标,并不意味着每年100万,就如设定10年2000万的目标,也不意味着每年200万,而是越向后绝对增长额越高。而且在阶段性目标达成之后,通常都需要修养生息一段时间。就像一个人吃完了饭,都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万丈高台起于垒土,土奠基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夯实。
还需要有重点深入挖掘的细分市场。比如有一款产品老少都适合,那就需要进行市场细分,直接或者间接找到一个特定群体,深度挖掘他们的需求,可以家庭为单位,也可以店铺为单位,也可以公司为单位,也可以教育机构为单位。比如主要针对老年人,就有意识从养老院、专门面向老年群体的旅游公司、社区老年活动站等场景深度挖掘,挖掘那些场景的模式和契机是什么?
比如以6岁以下的孩子的肠道健康管理为核心进行调理,而宝宝的肠道问题,绝大部分来源于先天的母体影响,所以以孕期妇女为核心群体,就去找代孕机构;要想挖掘幼儿群体,就与几家幼儿园或者家政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什么模式下,跟哪些人渗透,就可以间接或者直接接触到那些资源?
比如所设定的是3年300万元的目标,就要确认是最终拿到手的总额,还是目标额度。当然,目标数字不能高不可攀,不能靠“拍脑袋”来决定。因为假如达到3年300万,10年的收入将很有可能远远超过2000万,而假如达成确定的目标是10年2000万,3年收入或许远远低于300万那么多,或者即使拿到300万元,也并不需要“落袋为安”,而是将其作为追加投资,图谋更快速的投资回报。
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是在为更高目标的设定于达成,积累信心,整合资源,积累经验,加大投入筹码,这里边存在滚动投入和追加投入的因素。就是说,达成短期目标除了给自己和团队信心之外,也需要为中长期目标的继续努力进行滚动投入,而不是“只进不出”。
在目标设定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的是对量的追求,所得到的未必是阶段性成果的那个量,未必需要把那些收获“落袋为安”,而要考虑滚动投资和追加投资的问题。因为更高的本钱投进去,即使相对比例有所降低,绝对数额都会有所提升。基数大,即使所提高的比例相对比较小,都会有比较高的投资回报。
目标设定不仅是自己,也是所带领的团队的必修课,自己熟练掌握并变得成熟理性之后,再把相应的思维方式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帮助身边的人,设立目标管理机制,并未目标规划更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层层精准复制,如此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贾春宝
2020年4月13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