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本是开春上班的日子,但新冠肺炎疫情还在继续,于是多了一段居家在线办公的经历,也多了些读书时间,共读完11本。想到这是一段难得的静心读书时间,于是把书架中有关中国改革发展与未来趋势研判的书集中阅读。读后最大的感受是,中国道路是独特的,没有可参照物,只能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自主选择,而任何不深入了解中国实际的评判都不能说得上是科学的,特别是秉持西方话语体系观察中国时,更多了一些隔阂。所读各书依读完时间简评如下:
1.《心理学》,〔英〕奈杰尔·C·班森著,徐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是1月所读科普小册子《启蒙运动》的同系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几大流派,特别是对当代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几个心理学家及其学术思想做了重点介绍,而今天心灵鸡汤常见的一些行文套路也能从这本书找到源头,研究大众的时代心理总是一门流行的学问,特别是今天大家动不动就在心理上找问题的时候,更是如此。有时候,自己读一点科普心理学,也是解闷舒心的有效手段。
2.《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不得不说,作者对19世纪中叶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是抱有极大成见甚至是仇视的,也对那个时代的发展充满悲观与失望。然而,作者却能在法国大革命的血雨腥风中用心观察群体组织的心理特征,进行理论化梳理,将其特点整体概括为集体的无意识行动。作者虽然也承认群体有时会带来理性所达不到的效果,比如战争时的视死如归和可敬的集体主义;但还是认为破坏大于建设,一旦形成群体组织,理性也会丧失或者被裹胁。当然,要理解本书,也像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样,必须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到今天,一些社会上发生的群体事件,包括网络热点事件,也有着类似的群体行为特征,本书对今天科学应对群体事件依然有参考价值。作者对新兴的报纸所扮演的煽风点火作用提出了警告,到今天媒体往往与群体事件密不可分,应对媒体成为对政府和组织的重大考验,特别是在网络上。此外,作者对当时法国教育体系只教知识不教技能和社会认知的批评,到今天依然有针对性。
3.《中国预言:2020年及以后的中央王国》,〔美〕埃里克·安德森著,葛雪蕾、洪漫、李莎译,新华出版社出版。本书从中国的历史出发,综合研究认为,中国未来既不会像美国雄霸世界,但也不会一直是发展中大国,而是介乎其中,可能会重新打造类似于历史上中国那样的“中央王国”——不具有侵略性,但需要受人尊敬,形成一个以中国为圆心的多个同心圆,既不会重蹈类似华约组织的覆辙,也不会与美国直接争夺世界的支配地位,这一点需要美国避免战略误判。但作者也认为,中国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还需要解决诸如城乡差距过大、贫富分化等现实问题,中国军队还在重新锻造的路上,而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也需要警惕。
4.《天下第一渠》,白描著,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确实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用心用情写出的书,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把满腔的故乡情结倾注其中,以郑国渠为背景,详细记述了从秦郑国渠到民国泾惠渠历朝历代2000多年的泾河引水灌溉历程,并由渠及县,展现了一幅视野开阔的泾阳县风物志。为了这本书,作者是下了功夫的,查找大量历史资料,实地走访,精心构思,内容涉及到水利、农业、自然灾害、秦商等方方面面。但也许是倾注了过多的内涵,反而不够聚焦,而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顺畅。
5.《中国未来30年》,吴敬链、俞可平、〔美〕罗伯特·福格尔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17位中外知名学者围绕中国2049年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开展了讨论,总体看,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乐观,福格尔甚至认为,2040年中国经济总量会达到123万亿美元。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依然需要小心应对,如开篇的赫德森提醒中国要警惕基础设施私有化和金融脱实向虚的风险,吴敬琏呼吁以改革进行到底防止新的既得利益者变为改革阻力,荷尔森建议加强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格拉茨希望中国尽快突破孤独又脆弱的新兴大国窘境,印度的谭中则从中印文明的对照中提出传承中华文明才能实现真正实现大国复兴而不是滑入西方民族国家的层次,但伦伯格却特立独行地提出对气候变化的积极适应比剧烈减排要好。
6.《舌战中国:21世纪属于中国吗? 》,〔美〕亨利·基辛格、尼尔·弗格森、法里德·扎卡利来,李稻葵著;蒋宗强译,中信出版社出版。加拿大的芒克辩论2011年6月举办了一期“21世纪属于中国吗?”的主题辩论,担任正方主辩的是著有《货币崛起》《文明》等书的学者弗格森,还有清华大学的李稻葵;担任反方主辩的是大名鼎鼎的基辛格博士,还有《时代》杂志专栏作家扎卡利亚,在台下提问的还有许多知名学者,本书便是辩论的文字记录整理。由于辩论双方就中国的发展前景均较为乐观,所以虽然分为正反方辩论,但到最后正反不分,李稻葵甚至要被基辛格当场拉入反方阵营。经过经济、外交、民生等话题多轮交锋,最后现场观众大部分认同反方观点,21世纪还不属于中国,而李稻葵认为达到了目的,中国目前还不宜先声夺人。
7.《新周期》,任泽平、甘源著,中信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是作者2017年研究成果的汇编,重点研究了宏观经济的新周期特点和房地产、金融市场。作者是长期看好中国经济的,并说自己是“一名不可救药的长期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上,完成了产能出清,降低了金融风险,未来14亿中国人就是最大的市场也是最大的机遇,没有必要把目光转向国外。房地产是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的“房住不炒”政策是对的,可以避免金融脱实向虚,增加泡沫经济风险,但对于人口流入的大城市而言,房地产依然有投资价值。对于金融投资,作者的综合研究表明,股票表现是最优的,但要关注市场的周期,在上升阶段投资股票最好,而底部阶段时投资债券相对较好,可是判断属于什么阶段是个技术活。
8.《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中信出版社出版。作者虽然认同张五常关于中国改革是世界伟大经济变革的观点,但却经过大量论证,试图证明中国改革是“边缘革命”的胜利,即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私营经济和经济特区四大边缘地带的改革推动了中国整体改革,而不是顺着一条明确的线路在前进。实际上,中国自己也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然而,如果研究对这个过程中的政治领导作用重视不够,可能就会以偏概全,没有政治上的许可,边缘革命根本无从发生,也不会轰轰烈烈发展。特别是本书倾向于中国改革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更是值得商榷的,中国的改革可以说是正确道路上的柳暗花明,而前提是,方向明确,道路坚定。但本书对中国改革得失的一些评价值得深思,如农村联产承包在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摧毁了农村好不容易攒下的“组织资本”,中国的特色要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现代世界的多样性融入其中等。
9.《理性的繁荣》,〔美〕查尔斯·肯尼著,谭浩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一如本书的名字,在分析未来世界发展时,理性客观地用数据说话,对甚嚣尘上的西方偏颇观点进行了纠正,不是非西方新兴国家的发展对西方有害,而是有益,如更便宜的商品、更多的投资机会、更低廉的优质服务、更宽阔的世界就业机会等;中国越是认同其在全球一体化中的经济大国地位,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就越安全;美国与其批评新兴国家挤掉了自己的工人岗位,不如像欧洲那样好好培训工人们转型从事更好的职业;一个靠移民起家的大国,一旦关闭了国门,就是走向衰败的序幕;未来不是谁GDP第一谁就是世界老大,关键还是要看金融、科技和服务,这才是评价大国的标准。当然,作者认为中国也存在问题,比较担忧房地产泡沫引起的银行业风险和农村儿童受教育程度不够的未来隐患。好在这几年,中国始终没有对防范金融风险掉以轻心过,但农村教育依然还有提升的空间,这关系着农村的孩子们是否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避免贫困的代际遗传。
10.《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郑永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模式自新世纪以来一直是个热词,而且老外对此的热心似乎过于中国自己,但解读往往从西方的意识形态出发,也多用西方话语体系,于是忽略了中国最大的实际。而国内的研究,也容易出现用西方理论生搬硬套或者食古不化。本书提出,中国模式是基于中国的国情而在实践中形成的,注定不同于已有的西方模式,但也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创新,均是基于现实的探索。而一些印象中的概念也可能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如中央集权,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地方一直是分权的,甚至在基层出现权力碎片化的问题,所以该集中的国家权力还是要集中,以进一步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为全面实现民主法治奠定基础。作者对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重点探讨,对今天推进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也有启发意义。不过,相对于“中国模式”这个词,“中国道路”也许更准确,中国的发展经验别国可以参考,但复制却难。
11.《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指出,迄今为止,国际上缺乏能指导发展中国家转型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成熟理论,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解释和指导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适用的,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从基本的假设开始就错了,因为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普遍没有自生能力,所以后面的解释与指导便不会符合实际。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在政府推动下的“进口替代”战略实践又超越了现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今天的“拉美陷阱”与此有重要关系。基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理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逐渐积累资本,改进技术,升级产业结构,是一条发展中国家现实可行的道路,也被东亚的实践所证明。作者从当前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中国经济走过的历程,解释了新中国前30年重工业优先战略的形成背景及得失,也对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就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解读。对于“三农”问题,从国家经济战略出发的农村集体化运动解读,更能让人感受到农业政策的无奈,而改革开放正是对存在弊端的及时校正。从这个角度再看新农村建设,一直到今天的乡村振兴战略,会有更开阔的视野。
2月推荐书目,《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以北大讲座为底版的中国经济解读文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散记于二〇二〇年二月间,三月一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