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什么是国学?


  国学的根底在于经学和小学

  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噎推演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是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国学就是“六艺之学”

  国学是国故学的简称。所有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籍、制度、语言、风物、民俗,全是国故。真正的国学的内涵,国学的义理,是所有中国人的事情。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中国文化中最具普世价值的范畴是“敬”

  “六经”是中国学术的源头,是中国人立国、做人的根本精神依据。作为中国人,根就在这里。

  中国文化中最具普世价值的范畴,“敬”是最重要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信仰之维。这是中国的,但不能说只有中国有,西方就没有相应的概念。西方的礼仪秩序,彰显出来的价值理念,一定有跟“敬”相类的东西。所以,中西可以互阐。绝对不能说,天下只有中国有“敬”,其他国家没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他们著作中阐释的秩序与信仰,有和“敬”不约而同的精神旨归。

  孔子提出的一些德律,仁、恕、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变吗?孟子讲的一些东西,他的“四端”说,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羞耻之心,能变吗?难道人可以没有同情心,没有耻感,没有羞耻之心吗?所有这些基本的律条,带有永恒性,并不随时间而变移。这是做人的一些律条,跟一个人承担的社会义务不一样。一个人的基本精神价值充实好了,这个人就可以立起来了。所以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主体先充实好了,做什么都可以,家也可以齐得好,社会责任也可以担当得好,天下也可以治理得好。

  (网络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