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以后,央行两次下调公开操作利率,两次降准,初衷十分明显,就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激活实体经济活力,但是光有央行货币政策放松并不够,关键是需要打通货币政策传导,让银行敢于贷款,愿意贷款,利率才能传导到实体经济,而不是资金淤积在金融系统内,这就不是央行所能强迫的了,毕竟商业银行不是政策性银行,不承担救助责任,而是需要盈利。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4月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并下调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降准是给银行提供低成本4000亿元资金,可以降低银行60亿元成本,让银行有更多的钱用于贷款发放并降低贷款利率;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下调超额准备金率,是把银行的钱从央行赶到实体经济中,从政策上逼迫银行更多的放贷,缓解融资难。
自从疫情在全球不断扩散传播以来,全球供应链出现局部中断,运输出现极大苦难,成品卖不出配件买不进,实体经济出现了罕见的困难,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实力薄弱抗市场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亟待银行能够注入低成本资金,获得现金流才能熬过寒冬。
因此新年第一天央行调低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通过MLF下调10个基点利率,引导一年期LPR利率下调10个基点,接着定向降准,很快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20个基点,又是下调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和超额准备金利率37个基点,货币政策动作不断,已经释放了大量长线资金。
但是部分中小微企业依然反应融资难融资贵,就在于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央行释放的资金部分淤积在银行体系内,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就在于商业银行一方面也会有盈利的要求,需要对自己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不分青红皂白的放贷,是对股东利益的漠视,不是理性经济人所为,因此银行对信贷是有考核,出现不良贷银行内部会有追责机制,对于决策失误是可以追责的,会影响到信贷员的收入水平甚至内部级别的升迁,但决策失误这个较难判断,这种情况下,信贷员的放贷就会很谨慎,对于缺少可抵押物的中小微企业放贷热度不高,加上某些中小微企业属于家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很不透明也很不规范,资金挪用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不良贷居高不下,加上疫情冲击,中小微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不良贷还会有进一步升高压力,银行出于自身资金安全考虑,自然不愿意放贷,有了低成本资金,更愿意投放给地方政府平台、地产行业、大型国有企业、个人消费贷信用贷等。
央行释放大量资金,下调资金利率,对部分优质中小微企业或许有帮助,但是对于大量缺少可抵押物的中小微企业可能依然无法得到宽松货币政策的甘霖,资金问题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而盘活中小微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改变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不能单纯从央行货币政策着手,也不能单纯让商业银行加大贷款力度,而是需要引导中小微企业建立良好财务制度,而不是财务制度灯下黑,家族企业的一言堂,让商业银行很容易评价公司现金流和财务状况,银行可以较为简洁的评价银行还贷能力;另外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中小微企业诚信评价体系,让银行很方便的了解企业的诚信度是否适合放贷。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需要从银行和企业两个角度入手,银行需要加大零售银行转型力度,企业需要培育自己的诚信度建立现代化财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