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开启试点,红筹企业回归A股,将产生多赢格局?


     4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下称《公告》)。《公告》的发布,毫无疑问为有意回境内上市的创新试点红筹企业提供了上市新途径。5日晚,境内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中芯国际宣布,将谋求在科创板上市,也打响了红筹企业回归A股的“第一枪”。

 
    根据证监会的《公告》,已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若要申请在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其市值须满足两类标准之一:一是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二是市值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相对于科创板五套上市标准的市值衡量指标,这样的门槛其实并不低。
 
    去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公司挂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不仅开启了注册制试点,实行差异化的交易制度,在发行条件与上市门槛上也更具包容性。像同股不同权的企业、未盈利企业等,科创板都向其敞开了大门。此外,科创板红筹第一股华润微已于今年2月27日挂牌。
 
    此次证监会发布《公告》,个中亦不无助力创业板发展的意味。自2009年以来,创业板推出已历时10年。但创业板却与深市主板、中小板等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这无疑是不利于创业板的发展的,创业板的改革也已迫在眉睫。正是在此背景下,五一小长假前,证监会与深交所发布了创业板改革的相关方案并向市场征求意见。科创板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板定位于创新创业型企业,两者定位明显不同。创业板的改革,显然不能也不应将红筹企业排除在外。而且,基于创业板的定位,客观上也应吸纳更多的红筹企业前来挂牌。
 
    红筹企业回归A股,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对于红筹企业而言,即使是已经在境外上市,在A股为红筹企业提供了新的上市途径之后,客观上也为红筹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而且,由于A股上市公司再融资更加便利,这也将为红筹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红筹企业回归A股,能让A股投资者分享红筹企业发展的成果。国内众多企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此前是无法在A股挂牌的,其中就不乏新经济企业,以及业绩优良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市场在国内,盈利来自国内,但国内投资者无法分食其中的红利,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红筹企业回归A股,无形中能够缓解这方面的问题。
 
    对于市场而言,不同类型、不同股权结构、不同模式的企业在A股挂牌,既见证着A股的包容性,也凸显出市场本身的进步。美国市场在全球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显然与其包容性是分不开的。A股市场要想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在吸纳企业上市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的包容性。
 
    而且,红筹企业的回归,也将为更多赴境外上市的企业今后在A股上市积累经验。像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等企业,其质地非常不错,盈利能力、分红能力均不俗,今后回A股挂牌将是大概率事件。迎接这些企业回归A股,既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创新,也需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