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视广告收入
打广告,估计大家比较拿手,很多企业一谈到做品牌,就问要不要打广告,看看央视历年广告收入,就知道打广告就是做品牌的误区有多严重了。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 看央视近年的招标总额,从2005年的3.8亿元,一举跃升到2018年拍出的158.8亿元,近十年间,广告招标会这个经济风向标,已经变成了一场豪门盛宴,而央视也成了名符其实的吸金王。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央视广告收入还是那么稳定。即使是以新媒广告为主的分众传媒,也是一家上市公司,总市值600多亿,可见大家有多痴迷于打广告。
广告界有句经典的话,我知道广告费有一部分是浪费掉的,但我不知道是那一部分。想想本来资源匮乏的企业,将一部分广告费丢掉,是不是很痛心的事情!
2.我就是标王
说到打广告,就要提提广告标王的事情。看看争打广告的标王之争:1996和1997年,秦池分别0.67亿和3.2亿,1999和2000年,步步高分别1.59亿和1.26亿,2001和2002年,娃哈哈分别0.22亿和0.20亿,央视广告的“标王之王”被宝洁连续三年夺冠,中标金额分别是3.8亿、3.94亿和4.2亿。
一个杰出的企业代表是秦池,企业连续获得标王,标王效应也出来了。只不过秦池没有货,出现了供应不足,供应不足就竞水,导致一个好的品牌没落,确实是令人很痛心的事情。
另一个是企业老板代表是胡志标,看标王打出爱多。有次,在央视招标会上,记者问胡志标,这次标王会是谁的,胡志标只说了一句话:只要看谁的名字。只是没有做好管理,用我们品牌管理的理论讲,品牌核心载体——组织,没有搭建好。
对于标王的狂热,可见打广告有多疯狂!同时也暴露了在那个时期,包括现在,对于品牌核心载体把握不够深入,让打广告占据了主导地位。
3.广告像子弹一样到处飞
上班,坐公车的,有公车车身广告,坐地铁的,有地铁广告,坐的士的,有看板广告,开车的,看路边都是户外广告,打开广播电台,也有广播广告。即使骑一个共享单车,轮上也有广告。
下班回家,社区里的广告、保安亭闸门的广告、上电梯的广告。
出差,坐高铁,无论是在候车场,还是在高铁座位上,都有广告。坐飞机,有航空杂志广告。
找到一店超市、甚至是一家小卖部,门口都有促销广告。
打好电脑、手机,随时都有广告“招待”。
铺天盖地的广告,不断在冲击我的眼球,像一颗颗子弹到处乱飞。
我们生活在广告世界当中,广告夸张一点说已经湮灭我们的生活。
4.过往打广告成功的影响
打广告确实促进成功,有许多成功案例。在需求供应不足,和媒体资源有限,打广告就是一种有效做品牌手段。
之前,传播媒体有限,不像现在,拿着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就可以联接整个世界,就可以知晓天下之事。
所以,过往打广告效果确实惊人,标王争夺,背后就是打广告的效果,能让企业快速销量产品。
现在媒体碎片化,原来大家都看央视,现在可看的,太多了,一回刷抖音,一回聊微信,一回上淘宝购物,一回又找哪个App,好像看电视人群大减。
现在,很多企业与老板,都是停留在过往打广告成功的思维里,导致认为做品牌,就是打广告的思维误区里。
5.打广告只是一种品牌传播手段
打广告,只是品牌传播手段,无论采用何种打广告方式,无非就是想传播与推广品牌。并且只是品牌传播一种手段,品牌传播还有很多武器。
千万别将打广告当成是核武器来使用,谁见过核武器爆炸!那只是一种威慑手段而已。
创建于,许多人都到星巴克,但几乎没有见过星巴克的广告,照样做成星巴克几乎没有打广告,成为咖啡连锁店领导品牌。没有见过星巴克的广告吧!
还有很多很多品牌,也没有怎么打广告,照样将品牌做起来。
打广告只是一招一术,不足以立足江湖。包括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大品牌打广告,只不过是维护品牌市场领导,别当成是做品牌来看待。
打广告时代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