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浙皖一带的地级市、全国百强县(市)虽然没有能力如上海一般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创中心,但基于他们多年在各自产业领域(或细分领域)积累起来的资源要素,上海应该携具有全球影响力综合性科创中心的先发动能,与之共建一批具有全球、亚洲影响力的产业性科创中心。上海综合性科创中心一旦与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性科创中心形成众星捧月的拱卫之势,一幅1+N,相互加持,一石多鸟的共创共享图画由此构成!
关键词:综合性科创中心 产业性科创中心1+N
一、星期日工程师——长三角一体化的“雏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小荷才露尖尖角”时,一只技术转移不畅的拦路虎曾横亘在前:一边是上海的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大量身怀一技之长的工程师囿于体制的局限而无法施展拳脚,一边是上海周边的众多乡镇企业,由于缺少技术人才支撑而不能不在生产工艺设计、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节能降耗上一筹莫展。
于是,“星期日工程师”应运而生。那年头每逢星期日前后,如果你置身于上海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或轮船码头,则不难看到,一个个身穿卡其布中山装,手提人造革公文包的工程师,要么行色匆匆地离沪而去,要么两眼红红地返沪而来。
这种技术的脑袋在上海,生产制造的身子在江浙,身首相离,则双输;身首相连,则双赢的“星期日工程师”经济,不正是今日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雏形吗?
事实上,这种源于技术供需脱节的“星期日工程师”,也正是因为暗合了市场交换的经济合理性和内生动力,所以才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冲破一切人为的藩篱而奔腾向前。
同理,我们相信,今日的长三角一体化也只有具备了市场交换的经济合理性和内生动力,才会顺流而下,一泻千里。
二、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起点”
一体化,无论是国内的长三角一体化、大湾区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还是不同国家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顾名思义,如同一个人的身体,势必有脑袋、四肢之分。
脑袋,也就是在一体化经济当中主要承担高端的如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工业设计、品牌运作、市场策划等智力密切型活动,对整个经济体、产业链起着引领、主导作用,拥有话语权、定价权,享有最大蛋糕的部分。
四肢,也就是在一体化经济当中主要从事生产制造、初级加工、简单操作等体力密集型工作,对整个经济体、产业链起着配套、补充作用,拥有很小,或者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定价权,只能被动跟随着脑袋的指挥棒,食用最小蛋糕的部分。
这不,问题就来了!虽然基于合理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将有利于整个经济体的福利总量提升,道理大家都懂,但从人之常情上讲,谁不愿意充当那个一呼百应,一人独占了大半个蛋糕的脑袋?谁又愿意扮演那些唯脑袋的马首是瞻,吃着脑袋的残羹剩炙的四肢?
除非是国家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由于欧美国家、跨国公司先人一步地先发了,既成的客观事实摆在那儿,一众后发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进入区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车道,不得不暂时地负重前行,争先恐后地干四肢的活,吃四肢的饭。
除非你手握不但为大家所公认,而且为大家所急需的优质、稀缺、高端资源,那么,尽管一体化不是基于市场,而是基于上级政府的推动,其他人从自身的眼前和长远需要出发,也会具有自知之明地权且宁为牛后而不为鸡头。
回到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上,一个真正能四两拨千斤,顺内在的市场供需关系之势而为,不但为江浙皖三省所公认,而且为江浙皖三省所渴望的支点、起点应该是上海或独有,或相对优质、稀缺、高端的科技创新、高等教育、金融证券、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集聚、法治建设等,而非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中低端制造业、服务业上。
不然,江苏、浙江两省的GDP总量远超上海,即使是安徽省2019年的GDP也几乎与上海相差无几,上海如果离开GDP的质,凭什么去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凭什么让江浙皖三省心悦诚服?
一个字,难;两个字,很难!
三、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块短板
虽然,在2015年上海市委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末尾提过一句: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联动发展;虽然,2019年,上海在介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五年以来的主要进展时,也提及了稳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并列举了相关数据;……
但是,回顾迄今为止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仍难免给予我们一些十分强烈的印象:面向国际合作的时候多,面向国内联袂的时候少;到中央政府争取重大项目机会的时候多,到兄弟省份寻找资源整合机会的时候少;强调举全市之力的时候多,强调借左亲右邻之力的时候少,与进口博览会、科创板那种张开双臂,主动争取包括江浙皖三省在内的各地参与的情景相比,实在是一个别样的风格。
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情形特殊,无需江浙皖的加盟吗?
抑或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要求太高,而江浙皖的能力太低,不够加盟的格吗?
当然不是,完全不是,统统不是。
甚至,正好相反。上海只有把科创中心建设放在长三角这个大船上,才能真正承载得了全球有影响力的梦寐以求;上海只有善借、善用好江浙皖的优势,才能真正形成产业导向、市场导向、自我投入、自我造血、良性互动、良性循环,有持续影响力的全球科创中心。
首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不是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一体化,而是涵盖全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一体化,因而,科技创新的长三角一体化本来就是长三角一体化题中的应有之义。
为此,上海理应把科创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拿到一块来谋划、统筹、布局,两手一起抓,两拳组合打,乃至把科创中心建设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最有力杠杆、最重要抓手、最强劲引擎。
其次,一个实至名归的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必定要素齐全和结构合理。要素齐全意味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一个都不能少的同时,把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紧密相联的产业、企业上;结构合理意味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企业长期老弱病残的情况下,缔造一个身强力壮的基础研究,反之亦然。
因此,为了给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更宽的应用场景与出口通路,为了使基础研究获得更大更厚的产业支撑、投入支撑,上海十分有必要跳出自己的不足4万亿而放眼、而充分利用江浙皖三省的近20万亿GDP。
再次,如果讲上海在产业品质、产业竞争上的相对优势,则有之;但如果讲上海的产业品质、产业竞争与江浙皖三省相比有了质的飞跃,那么还远远谈不上,那怕在上海集中优势资源主攻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领域也不例外。
比如生物医药这样的产业,涵盖面太广,一个母产业可以细分出若干个子产业、孙产业,上海生物医药在产业链的构建、补充、延长、升级上,在产业集群效应、产业规模效应、产业生态效应的追求上,一定有诸多与江浙皖三省的生物医药珠联璧合之处。
四、你情我愿的“大手牵小手”或1+N
昆山,位于苏州和上海之间,连续十五年雄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拥有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四大高端产业。2018年,昆山人针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态势,率先在全国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新目标,正式开启了“昆山就是产业科创中心、产业科创中心就是昆山”的新模式。
类似于昆山的情形在苏浙皖的长三角一带并不鲜见。这里不仅汇聚了一大批的全国百强县、百强区、百强经济开发区,而且还有着颇为相似的发展轨迹和挑战,一方面,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使他们在某一或某几个产业细分领域积累了相当丰厚的用户、技术、人才、品牌等产业资源要素,特别是在生产制造上,少数隐性冠军、独角兽企业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柔性制造、共享制造、虚拟制造等一波胜似一波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强烈冲击下,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低端的他们又无一例外地迫切需要以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和升级,需要通过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创中心,使县(市)域经济获得多元增长、包容增长、集约增长、可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
如此的产业性科创中心建设,即使冠之以“细分”二字,若想达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度,若想源源不断地在该产业细分领域诞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产品、服务、技术,若想以文化、体制、机制、法律、人才的协同为后盾,年复一年地指引该细分产业的全球化方向,都将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渐进而精益的系统工程。
如此的产业性科创中心建设,贵在高端,难在高端,在吸引、聚集、融合好高端的资源要素,而高端的资源要素,无论高端的大科学装置,还是高端的产业人才任何时候都会稀缺,都难以落定、落脚于交通、医疗、教育、人文都相对落后的基层县(市)域。换言之,借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综合性科创中心之船出海则成了江浙皖三省的百强县(市)们在打造各自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性科创中心时的终南捷径,尤其是在快速迭代的数字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远程办公、居家办公、移动办公、在线研发设计渐行渐盛的新时代。
如此的产业性科创中心建设,处于需求端的江浙皖三省百强县(市)先天不足于高端科创资源要素的获取,好比早年技术匮乏的乡镇企业,客观上有待上海综合性科创中心去帮扶;处于供给端的上海综合性科创中心得天独厚于高端科创资源要素的聚集,好比早年的工程师,主观上也有望到江浙皖三省的广阔天地里去发挥,你的客观正应了我的主观,一拍即合,两全其美。你(产业性科创中心)因为我(综合性科创中心),提升了产业创新能级和品质,奔向了产业链的上游,品尝到高额的创新红利;我(综合性科创中心)因为你(产业性科创中心),既扩大了知识、技术的应用、转化、变现空间,夯实了影响全球的经济基础,又教学相长,知识、技术愈用愈精、愈新、愈强,典型的你情我愿,相互加持。
如此的产业性科创中心建设,说到这里,何为“大手”或1?何为“小手”或N?何为“大手携小手”或1+N?已全然明白了。“大手”或1,即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创中心。“小手”或N,即苏浙皖三省有望打造的一批产业性科创中心。“大手携小手”或1+N?亦即由上海携具有全球影响力综合性科创中心的先发动能与江浙皖三省共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性科创中心。
五、“一石多鸟”的长久之计
观摩“大手携小手”、1+N共创共享的画风,当一只上海综合性科创中心大手能够牵引的江浙皖三省产业性科创中心小手的数量越多,当代表上海综合性科创中心的1后面能够添加的代表江浙皖三省产业性科创中心的N越大,大到某一临界点时,将说明㈠科创中心建设的能级、量级提升到了单纯“大手”、N所不能向往的新天地;说明㈡长三角一体化已深入进产业经济的骨髓;说明㈢江浙沪皖的产业转型、供给侧改革梦圆;说明㈣双创的热火朝天,硬核的技术、独角兽企业接踵而至,科创版有了肥沃的土壤;说明㈤……
一石多鸟,一举多得,美好的远景可期!
但是,切莫忘记了两个貌似耳熟能详,老生常谈,其实很不容易拿捏好、平衡好的要点:市场主导和政府促进。
关于市场主导。
无论“大手”、1,还是“小手”、N,其主体都是企业,其供需双方的意愿都是真实存在的。譬如江浙皖三省到底有哪些百强县(市)有望、有可能在哪些产业领域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哪些资源要素、能力须借重于上海,而上海也恰恰具备了这些资源要素、能力的有效供给等都不能靠大框框,毛估估,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事实反复证明,没有市场主导下的企业主体,没有货真价实的供需依托,没有内生的利益驱动和双赢,再宏大的心愿,结果也往往是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关于政府促进。
俗话说得好,孤掌难鸣,一只市场“看不见的手”与一只政府“看得见的手”理应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姐妹,更何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作用的高度重视自不待言。然而,重视是一回事,有效则是另一回事。有效的政府促进有赖于对市场规律的知行合一。知在前,知道“大手携小手”、1+N的市场边界、市场的失灵之处,市场的痛点、难点、堵点在哪里?政府所应有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担当为何?行在后,沿着市场的运动轨道,四个地方的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多种工具,牵引江浙皖有条件的企业来上海设立研发总部、离岸孵化平台,激励上海有必要的企业去江浙皖三省辐射、外溢,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障碍一个一个地清除,不缺位,不越位,稳扎稳打,力行不辍,久久为功。
敬请关注赵伯平的微信公众号:zbpglzx2016
赵伯平(管理咨询专业,擅长领域:企业文化、战略规划、组织设计、人力资源,[email protected] )
赵伯平的四本管理“鸣”著:
最早发现《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于是提出《三阶梯管理》(已出版);
然后主张《以权威破除权威》(已出版);
进而呼吁《从狼性文化到磁性文化》(已完稿,待出版,有意向的出版机构请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