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大类招生后,一年级课程该如何设置?
高校似乎有这么个趋势,就是大类招生,即大学一些相似学科合并在一起或按同一学科门类进行大类招生,高考招生时不再像过去那样细分到某个具体专业上,学生在大一入学时只需选择进入到某一大类中就读,大二之后才选择学科专业或学科方向就读。CQU拟从2021级开始实施经济学、管理学俩学科门类合并大类招生,实际上也就是经管学院、公管学院的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仨学科(专业)合并招生。其具体做法是:一年级学生进来,只知道自己是在经济管理大类内,不分学院、不分专业。从二年级起,学生才根据其自由选择的专业,归属到工商管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中去。
这个时候,一年级如何设置课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为涉及到对学生生源的争夺,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意愿和自由选择,又要考虑到学科性质、专业差异和教师现状。首先,经济学与管理学是不同的学科门类,其课程设计理应有差异;其次,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尽管同属于管理学门类,但学科性质还是有较大差异,课程设置也应有差异。如何协调,真需要智慧、视野和胸怀。但有人开出的一个课程清单,吓死人:高等数学(工科数学分析类)、线性代数Ⅰ、大学物理Ⅲ。这是要给公共管理学院来个下马威?想吓唬谁呢?无非是博弈嘛!经济管理大类招生后大学一年级课程设置或培养方案制订是一个博弈问题,是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的博弈,是工商管理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弈。这个博弈将会很有趣,周三,也就是6月3日下午会初步见分晓。作为公共管理学院的系主任,我提出几点辩驳意见。
其一,公共管理这个学科,尽管与工商管理同属管理学门类,但这两个学科还是有显著差异。因此,历年来公共管理类(含大类招生以前的行政管理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一半以上学生是高中文科生。所谓文科生,说白了其实就是数学思维或计算解题能力稍微弱一点,除了这一点外,其他各方面文科生并不比理科生差,至少在经济管理学科中,文理科生绝不会比在那些纯粹理学、工学专业中差异那么大。否则,就不会有马云这种高考数学只有二三十分的人出现,更何况,在经济学或财经领域中的很多知名学者,以及很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是文科生出身。
其二,公共管理学科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是在国家公职机构、社会组织或公司企业行政部门从事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行政文秘等工作,胜任这些单位或部门的工作,除了要有理性思维,还要有行政伦理、价值信仰、社会意识和公共精神,以及管理心理;这些意识、素养、伦理、心理,是要在一种人文环境以及哲学、逻辑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课程或文理交叉课程中熏陶、获取的,而不是在高等数学、数学分析或大学物理课程中获得。这也是公共管理类历年来会招收一定量的文科生的原因。经管大类招生后,二年级后的公共管理类学生,我们依然希望有一定比例的文科生,或者一定比例新高考后“政治,或历史,或地理”的选科生。
其三,CQU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这个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基础学科,除了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外,还有文史哲等基础文科,基础文科是思想的策源地,校长已经讲得非常明确了。所以,在经济管理大类的一年级课程设置中,一味地、或说过分地强调数学、物理等基础理科课程,相当于变相排斥基础文科,排斥文科生,这是与学校的总体指导方针是相违背的。
其四,我们不反对设置数学课程,但在经管类课程设置中过度强调数学和物理,或者过分地拔高数学的难度(比如居然难度提高到工科数学分析类的难度,以前是高等数学[经济管理类]、或高等数学[工学类]),说白了,无非就是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管理学科中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嘛,也就是便于更好地培养经济、管理类的科研人才嘛。虽然CQU正致力于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发展,但研究型大学不等于培养的每个学生都要从事科研。把人才培养理解为科研人才培养,是不是办学方向上的一个重大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