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最美逆行之士(上)


  提到传染病,人们心有余悸。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前后,还曾出现过霍乱、脑膜炎、甲型肝炎、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疫情。一旦感染上这些病毒,常常危及生命。

  今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73岁的李兰娟院士率先提出武汉封城。这也是她2003年力战非典、2013年再战禽流感后,又一次奔赴“疫”线,力挽狂澜。

  在这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抗疫阻击战中,李兰娟以巾帼英雄的气概,展现出战士的勇敢、院士的情怀、国士的风采,被老百姓亲切地誉为“病毒克星”“战疫之士”。



  一

      李兰娟真正为国人瞩目,缘于一次采访。

  2020年1月26日,央视记者董倩犀利地提问,为什么要提出武汉封城的建议?她耿直地回答,“因为疫情已到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严格控制传染源,才能不让传染病发生大流行。”

  李兰娟,武汉封城背后的“推手”,是何方医学神圣?

  1947年,李兰娟出生在绍兴一户贫寒人家。她的父亲患有眼疾,无法正常劳动,全家人的生活,都靠母亲卖山货的微薄收入维持。

  饶是如此,李兰娟依旧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保送到绍兴一中。可初中刚念了两年,家里再也没钱给她交学费了。老师心疼李兰娟的前途,和乡亲们一起凑了学费,帮她读完了初中。

  中考填志愿时,李兰娟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选择了一所中专。但中考成绩公布后,却以优异成绩被省重点杭州一中直接录取。来不及高兴,沉重的学费又压得家里喘不过气来。好在老师了解情况后,帮她申请了助学金。

  李兰娟抓住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高中阶段门门功课名列前茅。谁知命运却和她开起了玩笑,1966年高中毕业时,高考取消了。

    李兰娟只得回到老家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她发现许多乡亲患有各种疾病,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无法医治,只能忍受病痛折磨。

   于是,李兰娟利用节假日到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技术,同时上山采药,帮助乡亲们缓解病痛。后来,村里组建合作医疗队,李兰娟转行当起了“赤脚医生”。从此,“李老师”成了“李大夫”。

   当时,代课老师月工资有24元,赤脚医生只有3元,但李兰娟没有后悔过。她并不是真的视钱财为身外之物,只是病人恢复后的笑容,在她看来比物质更重要。

  为了回报当年求学时乡亲们的帮助,李兰娟对病人尽职尽责。感冒、伤寒、跌倒、感染....不管谁家生病,也不管风吹雨阻,只要村民生病,就能看到李兰娟忙碌的身影。

  当时村里400多户人家,不管李兰娟走到哪家,村民养的狗都不会冲着她叫。于是,大家发明了个新词语——“静无狗叫”,专门赞扬她的忘我工作精神。

  1970年下半年,大专院校开始恢复招生,李兰娟的人生迎来转折——她被被保送到浙江医科大学上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分配到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始了倾注毕生的医学事业。



  二

      今年大年三十,李兰娟即将出征武汉。当天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图片是丈夫郑树森在厨房做饭,她还配了一段文字: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鲜为人知的是,站在“铁娘子”背后的男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作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郑树森见证了中国肝移植事业20多年来的发展和变革。

  20世纪80年代前,外科医生做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不到20%。以肝移植为例,经过郑树森等专家的不懈努力,存活率提高了近三倍。

  20世纪90年代初,郑树森赴香港大学外科学系玛丽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10月作为第一助手参与香港地区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列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

  2001年,郑树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郑树森在国际上首创适合中国肝癌肝移植受体选择的“杭州标准”;2017年当选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我国仅有的几对院士夫妻中,他们两位,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国内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相知相伴、相濡以沫45载,他们的结合堪称医学界里最经典的爱情故事。

  郑树森的从医之路在幼年时期就埋下了种子。打小上学时,路上要经过一个中药铺,他常常闻着药香走进去,看中医为病人把脉、开处方。那时,他就立志当一名医生。

  在浙江医科大学里,李兰娟与郑树森相识相恋。在李兰娟的回忆里,两个人的约会,也是从家里到医院,从医院到家里。“经常是他在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弄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

  1975年,两人请了几个亲戚朋友,简单举办了婚礼。

  这对忙碌的夫妻,就连新婚之夜都过得不平凡。婚礼当天接到郑树森父亲生病的消息,李兰娟主动陪他回家,两人带着铺盖在火车站睡了一夜。回想起来,李兰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

  有了孩子后,照顾孩子、处理家里琐事,都由李兰娟的母亲一手操持。李兰娟透露,虽然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但两人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起床后到抵达医院前的这一点点时间”。

  虽然工作很忙,但两人对双方父母都十分孝敬。郑树森在香港读博期间,恰巧公公患重病,李兰娟没有告诉爱人,给公公精心熬制稀饭,一个人照顾了一周多;李兰娟的母亲90高龄的两次骨折,也是郑树森拍板实施了手术。

  李兰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郑树森却由衷地爱护妻子“晚上工作再晚,我也会等妻子一起回家。”人生路上风雨同舟,互相扶持,才有了今天的恩爱如初。



  三

      相比爱人,李兰娟在医学事业上同样风生水起。上世纪80年代,我国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人们谈“肝”色变,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肝炎治疗事业中。

  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李兰娟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1984年8月,李兰娟在中国丹麦培训中心学习了两个月的微生物学,由此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还从基因的角度首次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

  从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2005年,李兰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医几十年,李兰娟专业上取得了世界为之侧目的成就,拥有感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等一大堆头衔,还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浙江省科协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即使取得了这么多辉煌的成就,年过七旬的她也没有放缓那颗求知的心,依然整日忙碌着科研实践。多少个春节,有同行来医院看望她,也只能隔着实验室的玻璃祝贺新年快乐。在她看来,自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始终做着医生该做的事情。

  “院士”源于古希腊传说。希腊人为了纪念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的智慧勇敢的英雄,以其名建立了一处幽静园林,学者纷纷来此讲学。后来,“院士”成为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院士伉俪——李兰娟夫妇的爱情故事,演绎了时代的美好故事。

  因为研究主业上存在的关联性,他们在事业上相互支持。遇到人工肝技术仍然无法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李兰娟会把病人转给郑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

  而郑树森在收治一些重症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他们先去尝试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毕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夫妻间的转诊常常让病人觉得很幸运,因为“一下子有两位院士给自己看病”,而更加合理对症的治疗方案,也让很多患者得以重获新生。一位病人写道:“看到熟悉的病友离去,内心深感恐惧。幸运的是,人工肝技术让我重新拥有了健康;在每天感受生命的美好时,总是难忘李教授的救命之恩。”

  2012年5月25日,李兰娟和爱人郑树森发起设立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并设立了树兰医学奖,致力于培育中国医学人才;由于要求严、规格高、认可度广泛,它被誉为中国医学界的“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