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家乡(《我的叔曾祖父严复》之四)
严孝潜
(一)故乡阳岐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阳岐村在唐天佑年间称岐阳,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阳岐现存的严氏宗词的牌匾上就是书“岐阳严氏宗词”,在《重建严氏宗词碑记》中也记有:“至唐天佑年间,怀英公随王师入闽。……遂择闽之岐阳而居焉。”
后来,阳岐亦称阳崎,过去的文献资料、文章书藉在严复的生平介绍中,以及严复本人的书信诗句中,也均称为阳崎,
阳岐位于福州市南部,相夹在乌龙江和闽江之间的南台岛上,在南台岛的西南端,面临乌龙江,与乌龙江南面的南屿镇隔江南北相对,南为阴岐(今新岐),北为阳岐。西边隔着一座崎角山就是建新镇的湾边,过去也称湾边角,新建的湾边大桥和福湾路就由湾边南通乌龙江南的南屿,北与二环路相交。北面是鳌头山,福州南三环路从中贯穿而过,南三环路北就是新开发的福湾工业园和新建的居民住宅区。
阳岐村里外倚山,其中的崎角山、伯仲山、鳌头山称“三山现”;玉屏山、李坨山、照屿山称“三山藏”;莲花潭、玄帝边潭、状元境潭称“三山看不见”。现在的阳岐分上岐、下岐、洋下、照屿、六凤洲等五个自然村,习惯上所称阳岐系指上岐和下岐的统称。在上、下岐中间有一条小河阳岐浦横贯其中,有一座宋代时所建的古石桥“午桥”相连接,另有伯仲山、李坨山、鳌头山、玉屏山、崎角山诸小山丘座落其间。严氏祖居“大夫第”在上岐的浦沿,伯仲山下,李坨山旁,面临阳岐浦,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严氏宗词在上岐的三叉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严复墓在上岐鳌头山,现在的南三环路北,与新建福湾工业园之间,也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坨山不太高,藏在栉比鳞次的民居群里,严复三子严琥结婚所住房屋,就在下岐李坨山的玉屏山庄中,玉屏山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严复晚年倡议所重建的尚书祖庙在上岐犄角山南一侧,伯仲山后的风呜山,俗称山后,崎角山临乌龙江边,为阳岐最高的山丘,尚书祖庙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横跨阳岐浦的午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18年,严复返乡时,写有一首诗《怀阳崎》,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不返阳崎廿载强,李坨依旧挂斜阳。
鳌头山好浮佳气,碕角风微簇野航。
水鸟飞来还径去,黄梅香远最难忘。
何从更作莼鲈语,东海如今已种桑。
诗中李坨、鳌头,碕角系阳崎村中的小山丘,黄梅是村中的一种水果,莼鲈指家乡风味,系比思乡之情。
严复在另一首诗中还写有:
门前一泓水,潮至势迟迟。
不复忧流直,回澜有石崎。
……
结庐托人境,翳翳西颓目。
何当伯仲山,风帆收一一。
诗中门前一泓水,系指流经“大夫第”祖居门前的一条小河阳崎浦,伯仲山是阳崎村中的一座小山,“大夫第”就建在其山麓下。
唐宋时代,阳岐是进入福州的一个重要港口,外来船只进入闽江口后,溯乌龙江西行舶于螺洲、阳岐。阳岐浦是一个天然的停靠船只的港口,同时来自兴化、永秦、闽南等地物产和客人,也要从乌龙江南岸的南屿,摆渡到阳岐,沿阳岐浦上岐一侧,经“大夫第”门前,过午门桥,再经下岐、洋下、照屿、盘屿,从齐庵进入福州。到了明代,更发展为福州到永泰、莆田及闽南诸县的重要渡口,商旅往来,舟楫穿梭,好一处繁荣所在。
阳岐在历史上先属怀安县十都,后属候官县四十五都,都称“阳崎里”。民国时期闽县和候官县合并成闽候县,现属福州市仓山区管辖。村落集中在山南坡地,分上岐、下岐,因崎、岐同音,所以统称阳岐。
近代以后,“南台岛”南港一带渐渐衰落,福州市区的台江码头逐渐繁荣,取代了较为偏远的阳岐,但尽管阳岐的交通地位下降,阳岐仍然此较繁荣,在清末,阳岐还仍然设有文庙、税馆、钱庄、茶业庄等。
但在福厦公路修通以后,从闽南一带往来福州的车辆货物也不再从南屿摆渡到阳岐,而改由峡兜过摆渡,后来又修建了福州到湾边的公路,湾边又成为去往永泰等地的渡口,阳岐逐渐失去了渡口的作用。在修建福湾公路时,原先方案是由阳岐,从上岐村中,按原路拓宽,经“大夫第”、午桥,下岐-……通往福洲,因遭村民反对,而改由从湾边修建福湾公路。由於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使得阳岐慢慢地变得默默无闻。
上个世纪50年代前,每年端午节前,众多出海捕鱼的鱼船,纷纷休鱼回来,停靠在阳岐浦,进行修船、补网,采购生活用品等,为夏天再次出海捕鱼做休整及准备工作。在端午节期间,从五月初二开始,渔民们就将停放在龙船架上的龙船拖下水,开始划龙船,进行龙舟竞渡比赛活动,到五月初五才结束,又将龙船拖上特意建造的龙船架,停放好以备明年使用。同时,在尚书庙还献演闽剧三天,有时甚至每天日、夜两场,吸引了许多邻近各乡村民众前来观看,一片人山人海,十分拥挤。小贩们也从各地赶过来叫卖各种食品、玩具、装饰物品等,热闹非凡。是阳岐一年一度的乡村重大节日活动,村民们也纷纷邀请许多亲戚、朋友来阳岐看戏,过端午节。
福州市规划部门已将阳岐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省市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全面保护阳岐严复故居遗址的建议,希望通过建设严复纪念馆,建设严复公园等有力措施和规划,来加大保护力度。有关部门正在拟就规划打造“阳岐严复故里”,阳岐是福州第一批16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严复墓和严复故居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准备充分利用好严复资源打造好“严复故里”。规划中的“严复故里”将形成以严复故居为中轴,包括严复陵园、严氏宗祠和严复纪念馆在内的一系列严复遗迹,再整合风韵犹存的阳岐浦河段、驿道古渡、千年午桥、尚书祖庙和玉屏山庄等名胜古迹,欲将阳岐打造成有品牌效应的文化旅游村。
(二)岐阳严氏宗词
阳岐严氏宗词建在上岐三叉街,依山而建,占地572平方米,坐南朝北。
主体建筑物,前后计两进,前后递升,四周围有风火墙。门墙外,建有门头房,额题“岐阳严氏宗词”,内有门廊、屏门、前天井、前厅、后天井、后堂、边房等。第—进为前厅,厅前庭院,三面环抱回廊,前厅面阔三间,进深六间,用七柱,前廊后堂,穿斗式木结构,双坡顶。后天井铺石。第二进为后堂,后堂建于高台上,三开间,用五柱,双坡顶。中供神主龛,祀唐迁闽始祖严怀英以下二十多位功名显赫的世祖神主牌。。左右墙外尚有客厅、库房、厨房等附属建筑。大门口有一大石埕,建有大照壁,並立有高大石座旗杆两座。目前除主体建筑修复外,其它均无存。
在严氏宗祠旁,有一宋代古井,井身砖构,深约7米;井栏石构,外壁瓜棱形,内为圆形,外壁阴刻:“弟子林进囗室陈卅二娘、僧俗男女,为四恩三有造井一口,绍圣三年十日题……”。
阳岐严氏自唐、宋、元、明以来均未建立宗词,直到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才合族共议建成“岐阳严氏宗词”。44年后,至清乾隆元年(1735年),不幸遭祝融为虐,宗词成为废墟。
又过了近30年,已迁居福州南台的二十一世祖超(清进士)同其弟太学生裕、美,屡至阳岐,见此情况,遂捐白金三百余两,与全族族人集资重建词堂,重建工程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用了四年时间,在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建成,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历史,当时共费白金三千余两。宗词修竣立有“重建严氏宗词碑记”一面,全文如下:
“余族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至唐天佑间,怀英公随王师入闽,以军功晋秩朝清大夫,镇守福州,递择闽之阳岐而居焉。岐之有严氏,盖怀英公始也。
历宋而元而明,虽代有显人,而或系以官,或限于射,尚未有宗祠之制。清康熙三十年岁次辛未,合族人相与议之:“以为孝悌莫先于睦族,睦族莫先于建祠。”遂聚裘合尖。筑垣墉,营堂室。祀列祖神位,采蘩撷苹,春秋不替。越乾隆丁巳,祝融为虐,堂室庶榭,尽为黔赭,只余基址一片,行路恻然,而况为子若孙者乎!
光阴逾越,今又三十余年矣!二十一世孙岁次进士超,同弟太学生裕、美移居南台,屡至岐地,慨然叹曰:“是岂不可以复耶,吾父在日,尝有斯志,爰告族人,愿出全力,用恢先制。”呜呼!世岂无处高位,拥重赀,毫华丰厚,而衹以荣身家,肥妻子而已。至于祖宗制作,隔若罔闻,而况远祖之亲,合族之事哉! 乃慷当以慨,动费数千金,毫无少吝者,岂非孝友,笃于性成。而利欲不足以櫻其志者耶!族之人咸鼓午而欣喜焉,因各鸠助白金共三百余两。聊表衷心,以襄盛举。
今祠堂坐南向北,前四面围墙,回照过水,中七柱扛梁,大堂三间,以为祭祀陈设之所,后五柱三间,以为安排列祖神位;右旁五柱花厅及书屋三间,过水一披,以为憩息之所。其兴作也,始于乾隆二十九年九月三日,成于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四日,共费白金三千余两。
昔苏老泉有言曰:“观吾谱者,孝悌之意可以油然而生,今之入吾祠者,孝悌之意亦可以油然而生矣!”嗣是礼祠烝尝,岁岁匪懈,至大显扬之典,绵奕叶之祥。则又贤于若孙,继继绳绳,于无已也,是为记。
乾隆三十三年岁次戊子季秋吉旦,严氏合族公立。”
石碑全文561字,白花岗石质,高224厘米,宽66厘米,14行,每行43字,楷书。碑石原竖立在词堂大厅后走廊,1979年文物管理部门将其移往福州于山碑廊,供游览者观瞻。
阳岐严氏宗词自清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重建后至今已有251年,在上世纪50年代前,每年农历九月十八日,是“祭词”的日子,在词堂中祭祀先祖,第二天九月十九日是“祭墓”的日子,到阳岐后山上为始祖怀英公、二世祖安公、十二世祖烜公的坟莹扫墓。每年的扫墓祭祀活动,都有众多下洋、连江、长乐等地严姓裔孙参加,规模盛大隆重。在“祭词”时还特别悬挂十二世祖严烜(御史公)大型遗像,遗像端肃清古,俾子孙瞻仰。平时遗像由负责管理祠堂的严传慎一家妥善保管,甚为珍贵,不幸在文革时被毁。
严氏宗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作为阳岐小学的校址直至五十年代初,阳岐小学搬离后,被粮食部门作为粮店及粮食仓库使用,因年久失修,破损不堪,频临倒塌。
1987年阳岐严氏宗亲,当时在乡的只有15家103人。鉴于二十七世祖严复公热爱祖国、传播西学,为家族争光,不愿其光辉形象湮没于故里,怀着无比崇敬心情,提出重修宗祠,筹建“严复陈列室”的倡议。成立了由严培庸、严以枢、严道生、严树基、严孝鹏五人组成的修建理事会,向政府申请收回严氏宗词建立“严复陈列室”,得到区、乡政府的支持。理事会成员带头捐款,並赴下洋、仙游、福清、闽候、长乐等严氏宗亲集居处募集资金,由阳岐严氏族亲合力修建,在1987年3月27日举行了“严复陈列室”成立及扫墓活动。
“严复陈列室”成立后,曾接待了许多海内外慕名前来观瞻的各级领导、专家和学者,以及省内外大、中、小学生和解放军指战员,並被授为“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4月15日下午一场大雹灾,突然降临阳岐,拳头大的大冰雹倾泻而下,顷刻间瓦飞墙歪,房顶千疮百孔,无从收拾。陈列室展品也毁于一旦,陈列室被迫关闭。
为了避免即将来临的绵绵春雨导致发生房屋倒塌,严培庸又多处筹慕资金,在乡人、族亲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到1995年底,抢修了宗祠的上下两个大厅,但由於资金不足,余下的的门头房及两旁回廊等建筑,未能修复。
2003年6月,由於严氏宗词门头房长期未能修复,宗词门面发生倒塌现象,为了保护严氏宗词整体建筑,在乡的严氏三十代孙严孝鹏,独资修复了门头房及回廊等建筑。
2004年1月成立了新一届的阳岐严氏宗词理事会,同时市仑山区政府又专门成立了“福州仑山阳岐严复文物保护小组”,以加强在阳岐地区的严复文物保护工作。
2005年1月,阳岐严复文物保护小组组长严孝鹏,在经严氏宗亲代表研究一致同意于阳岐严氏宗祠内设立“福州市严复纪念馆”的情况下,向仓山区政府打报告申请建立“福州市严复纪念馆”。
上海大唐美术有限公司李玉棠总经理,出于对严复先生的仰慕,曾出资100余万元,修复了福州朗官巷的严复故居並对外展出达三年之久。此时又表示愿为设在阳岐的严复纪念馆提供资助,负责制作全套介绍严复生平史迹的展品,供纪念馆使用。
2005年4月,经过有关各方的积极筹备和努力,设在阳岐严氏宗祠内的福州市阳岐严复纪念馆正式开馆,成为一个新型的“民间自愿举办”的纪念馆。以“举办有关严复的陈列展览;收集和展出有关严复的历史文物;发动社会力量和严氏宗亲捐资,保护、维护、维修阳岐地区的严复墓、严复家族祠堂、严复祖居;接待前来参观有关严复史迹的海内外人员,进行讲解;积极宣传严复的“科学爱国”精神;凝聚海内外爱国人士爱国爱乡热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三)阳岐尚书祖庙
在阳岐上岐风呜山麓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尚书祖庙,为严复在1919年倡议重建的,奉祀南宋末年民族英雄陈文龙。
陈文龙,福建兴化(今莆田)人,《宋史》有传,列入忠义。宋咸淳五年以进士第一人登第,累官至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张世杰、文天祥立益王于福州时,他出任闽广宣抚使,兼知兴化军。宋景炎元年(1276年)冬,元兵直破福州、莆田,陈文龙为叛贼所害,被俘械送上京,但陈文龙威武不屈,到了杭州,被囚禁在太学里。景炎二年(1277年)4月25日,他要求拜谒岳飞庙,当他以孱弱之躯蹒跚进入岳庙时,不禁失声痛哭,哀恸悲绝,脱下披风,咬指写下血书“宁死勿去”,绝食不走,终于牺牲在岳王庙内。相传,当夜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血衣”被卷入西湖,流出钱塘江外,经几昼夜流入闽江,顺潮水漂到阳岐江边,阳岐乡人拣到“血衣”,认出是陈文龙遗物,乡人遂将“血衣”埋在江边,作为衣冠墓奉祀。
到了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中国后曾命中书省派员到地方访求应祀的神祗。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到祭。” 在上报的名单中,朱元璋特别重视南宋隆名并峙的两状元文天祥和陈文龙。于是,在福建境内开始建立“历代奉旨祀典”的陈文龙庙。
当时阳岐村临江边有一过往船只停泊的码头,热闹异常,特别是经营南北京果杂货和土特产品生意的莆仙一带商贾,要进入省城的船舶多停泊于此,然后再弃舟陆运。史称此码头为“化船道”或“兴化道”。阳岐乡人和莆仙一带商旅为祈求生意兴隆,平安往返,就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在阳岐江边原埋陈文龙血衣之地、兴化道旁大松树的浓荫下建一小庙坛,奉祀海上女神妈祖和抗元英雄陈文龙的遗像。这个小庙坛面积约30平方米,遗址至今犹存。
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明清时期,每三年科举后,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今冲绳)、台湾册封当地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像立于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闽台及东南亚等地,都将陈文龙比作“海上保护神”。台湾和马祖,都有保存完好的陈文龙庙。
明天启七年(1627年)阳岐村民、水上居民和莆仙一带在省城的商贾,出自对乡贤忠贞气节的景仰,开始将原庙宇移到阳岐村“凤鸣山”下,新建了一座800平方米的陈文龙庙,历代旨奉祀典。自清顺治年间(1643—1661年)后,这座陈文龙庙,凡册封琉球使节,例必至该庙致祭。乡民尤为敬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庙前空坪上至今保存了几方古代残碑,分别记载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嘉庆九年(1804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丰九年(1859年)和光绪十年(1884年)五次重修的情况。其中乾隆碑刻载:“祖殿水部尚书三次敕封,加封镇海王”。
福州市有好几座奉祀陈文龙的庙宇,都尊陈文龙为“水部尚书”、“镇海王”。因陈文龙是被敕封为“水部尚书”的,所以,福州人通称 这些庙宇为“尚书庙”。陈文龙也被民众称为“尚书公”。阳岐奉祀陈文龙的庙宇,建的最早,被称为“尚书祖庙”。陈文龙作为水上航行安全的庇护神受到从事水上商品运输贸易的商贾和长期久住闽江下游两岸的水上居民的崇拜和景仰。陈文龙的尚书庙数百年来香火旺盛,经久不衰。清同治12年(1873年)举人、曾官江苏邳州知州的阳岐乡人叶大庄在《写经斋续稿》中,记有:尚书祖庙“祀宋参政陈文龙,香火甚盛。方余少时,每岁上元灯市,神船出巡,西南百余村竞献牲醩,弥月不散。”陈文龙进入了福建民间信仰的神祗行列,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现象。
阳岐尚书祖庙历经几度沧桑,遭风火灾卮,又经几度重修,但随着时光流逝,到上世纪清末民初也就愈发残破不堪。
严复从小就十分崇尚陈文龙的民族气节,以后几十年浪迹天津、上海、北京等地,仍然没有忘记故乡的尚书庙。为了给三儿严琥娶妻, 1918年12月9日严复回到了故乡阳岐,12月17日就“到尚书庙行香”,1919年1月13日是尚书公陈文龙的生日,严复特意到尚书庙行香。过了几天1月17日严复应乡人请求,出于对民族英雄陈文龙的景仰,出面倡议重修阳岐“尚书祖庙”,并亲自“为尚书庙作启募启。”
· 阳岐尚书祖庙的重建工程,在当地乡民的大力支持下,由上岐、下岐、洋下、照屿、湾边等56位士绅组成董事会,共募到捐款10多万银元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尚书祖庙坐北向南,由大殿、毓麟宫、忠肃祠三部份组成,占地面积达到3805平方米。四周环以灰砖围墙,门墙外两旁建有“马将厅”,门墙内有戏台、酒楼、钟鼓楼、天井、中心亭、大厅、享殿等,整座庙重檐叠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该庙前后四进、三殿堂并列,中大殿祀守土尊王和水部尚书;左为“毓麟宫”,祀临水夫人陈靖姑,宫后为凤鸣寺和观音阁,奉祀如来三宝及观音菩薩;右为“忠肃祠”又称“行乐厅”,祀陈文龙。大殿面阔一间,进深十五间,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门墙系砖石砌造,拱形石门,门框用白色花岗石起卷,卷顶正中镶嵌四块青色石匾,上刻严复亲自书写的“尚书祖庙”四个遒劲浑厚的楷书大字,旁款:“民国九年重修,严复书。”门匾上端有一直书“历代旨奉祀典”的青石碑,碑石雕工精致。屋檐下有双龙戏珠、凤凰齐鸣浮雕。大门两側墙根立四块石板,均长165厘米、宽83厘米,石板阴刻有梅花、锦鳮、牡丹、凤凰、荷花、仙鹤、菊花、画眉,精雕细琢,图案精美。庙内还有几十对青石楹联,皆出自名臣学者手笔,有郭尚先、林鸿年、林则徐、王仁堪、陈宝琛、严复、郑孝胥、叶大庄、李厚基、萨镇冰、高稔、吴继篯、严叔夏等,书法楷、行、草俱备,各臻神妙,相映成趣,给祖庙增添无尽的光彩,各殿悬挂横匾也出自名人手笔,有李厚基题写的“泽被万民”、萨镇冰的“黎民赤子”、叶大庄的“节义文章”等横匾,美轮美奂,平添几分历史文化价值。
· 严复晚年重修“尚书祖庙”的壮举,深得福州绅民的赞许。该庙的建筑艺术堪称一流,乃出自名匠蒋源成之手。上述名家柱联,或选自旧庙,或移自外方,或新邀撰写,文辞与书法皆神妙,而雕刻尤为精美,戏台裙上的磨光青石雕刻有郭尚先绘的兰竹并配诗,雕刻精细。如加以拓印则可成为一册精美的画与诗相得益彰的图谱录。
尚书祖庙在1979年被攺建为盖山翻砂厂,屋顶重新攺建,内部设施全遭破坏。庙内的许多石柱联均被拆毁砸断埋于地下,作为新建筑物基石之用。1991年,阳岐村民认为奉祀陈文龙造像的“尚书祖庙”应予修复,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这一倡议得到在庙中办厂的企业家林信铨的支持,独捐40多万元,并另觅新址将铸造厂迁出庙外;同时附近各村及水上居民,也闻风而动踊跃捐款,只一年时间共集资80多万元。在郊区文管会的指导下,按原貌修建。1995年底,主殿复修工程全部竣工,为福州市又增添一个重要的、有价值的人文景观。
尚书庙大殿原有二根长宽各31厘米、高4.7米的青石柱子,是大殿的顶梁柱,已被砸成数十段,另散埋在各处作为基石用。在修复尚书庙过程中,乡民方长景、严树基、陈本溪、方奇等人,历经二、三年坚持不懈的挖掘寻找,终于陆续从地下找到被砸成数十段的石柱联,但损坏严重,残缺少字,拼凑困难。后由严复族侄严铭官(又槃、鼎铭)之孙严孝先出资,聘请专业人士拼接,得以恢复原貌,作为新建大殿的顶梁柱。这二根石柱上刻有三副联语,柱子正面是清太子太傅、宣统帝师陈宝琛写的对联,左联为“惟公节义文章,是宋季第一流,不负科题垂史册;”右联为“为神聪明正直,愿海滨百万户,永消灾患奉馨香”。柱子左侧面是严复用草书写的对联,左联为“依然麦浪松涛,酾酒瞻梓里貌;”右联为“饶有黄蕉丹荔,迎神长守故乡风。”。柱子右側面,是严复第三子严琥用揩书写的对联,左联为“犄角风清如睹,神旗还往,千戴永馨香,崇祀精灵,倘今日重来。”右联为“西湖云黯心荡,国难倾亡,一死成大义,悉归成败,岂当时预谋。”柱子背面,是严复用揩书写的重修尚书庙发起人及56人董事会名单,左边柱子上刻有“民国九年岁次庚申孟冬三月重建,发起人严复暨董事会严观海、陈天尧、陈翊廉、严传安、陈谦俶、郑旺黎、方祯祥、萧贺宸、严观澜、严传庆、严琚、严琥、游传鹏、毛彭龄、郑则敬、毛怡培、严传昇、严寿华、严拱北、严培南、严怀西、严序东、严鼎铭、严鼎元”右边柱子上刻有“陈锡萼、陈锡琛、陈裕㻍、㻍㻍镛、陈斯琛、㻍声元、方学福、方学清、毛莘培、毛松官、毛忠岳、毛维炳、郑品端、郑兴敦、郑旺钊、郑学煥、朱孟钦、㻍心通、严传经、严家理、严以荘、张享城、张柏寿、洪增荣、朱孟文、倪寿昌、林元享、陈学冠、林乾爕、林亁炎、林元凱、同敬献。”
2002年3月29日是陈文龙诞辰770周年,来自福州、莆田、长乐、连江等地的千余民众,特地到阳岐尚书祖庙参加隆重的纪念活动,2006年3月13日台湾地区马祖北竿水部尚书公庙平安进香团一行,也来到福州参加纪念陈文龙的祭祀大典活动。
继1995年修复阳岐尚书祖庙中间大殿后,林信铨先生又捐资,在2003年修复了两边的“忠肃词”和“毓麟宫”。现阳岐尚书祖庙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四)宋代午桥
阳岐浦上横跨着一座古桥,名叫“午桥”,俗称“五门桥”,南北走向,横跨阳岐浦,是通往古渡口阳岐渡的通道,桥为四墩五孔石构平梁桥,墩、台由条石砌就,不等跨,墩呈船形。桥墩上部采用悬臂墩办法,层层重叠,出挑5层,桥墩之间架以巨大石梁,桥两侧设石护栏,栏柱有“黄州八娘”等楷书题刻。民国《福建通志》记载:阳岐午桥“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蔡襄)”,可惜文革中落款已被凿毁,这些刻字是否大书法家蔡襄的笔迹亦无从查考。现在栏板刻有“午桥古迹”、“桂馥兰香”等题刻,笔势遒劲。全桥长34米,宽3.25米,分为五段,每段并列有五条巨石板,构造十分精巧。
午桥在明、清时是福州南驿道上的重要桥梁,人们经过古桥到阳岐渡,过乌龙江达于方山渡后出闽候县至福清县,可达闽南、广州。相传,这座古桥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是福州仓山一名法号叫戒圆师太的尼姑募资建成的,在桥的石礅上畄有“尼戒圆募钱造”字样。当时,建桥面需要25块巨石板,重达千斤,搭好桥墩之后,顶部离水面好几米,当时又无起重机,靠人力无法将巨石板搭到桥墩上。怎么办呢?师太闭门思考了一整天,终于有了法子。她利用大船载满河沙,然后将巨石放在河沙上,等潮水上涨时,水涨船高,就这样解决了难题。
历史上的午桥曾热闹非凡,桥旁有一大古榕树,至今犹存,桥头有什货店、氿肆、饮食店、肉舖、理发店等集市,至今仍散发着淡谈的古风。清代邑人、同治十二年举人、邳州知州叶大庄,是阳岐乡人,曾作诗曰:“午桥人唤五门桥,元祐题名字未消。想得落成酾酒日,富韩司马正当朝。老榕吹绿晚萧萧,小市鱼归正落潮。偶与闲人乘夕照,看山来上戒园桥。”
阳岐宋代午桥在1983年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