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家企业停产!降薪、裁员这个行业迎来“黑天鹅”?


   今年5月的小长假,着实有些冷清。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复工,复产,但是消费需求的低迷、工厂生产的停滞,却是不争的事实。全球的产业由于疫情的冲击,都受到了负面影响。

  作为制造行业的重要代表-汽车产业更是面临重创。

  裁员、降薪、停产,让许多车企掌舵人直呼“日子艰难”。  

  3月17日,大众集团宣布西班牙、斯洛伐克等多地工厂停产计划; 

  3月19日,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纷纷宣布北美工厂全部停产;

  3月30日,底特律汽车展受美国疫情的持续影响,宣布停展;

  据有关数据统计,截止4月初,全球停产的整车厂超过了150家,而停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零部件企业已经超过了3000家。

  国内的汽车产商,吉利在全球的工厂生产计划已经陷入停滞。

  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的汽车销量为367.2万辆,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2.4%。汽车销量下降的背后则是众多车企艰辛度日的真实写照。

  为了挺过这次危机,许多车企选择“动刀”节流。也就是俗称的降薪、裁员。

  通用汽车表示全球6.9万名员工将暂时减薪20%;

  特斯拉表示居家办公的员工将按照工资标准降薪10%至30%;

  奔驰主要管理人员全体降薪10%。

  经济出现系统性危机,企业裁员、降薪更像是“断臂求生”。当然,如果连生存都是奢望,还说什么未来呢。所以,这些车企的做法,还算合理。

  但是依靠一味的削减开支的计划,只能够保证企业短期现金流周转,并不能够维持企业长期的经营运转。

  所以,车企仍需要想办法“谋生”。

  根据笔者观察,车企现在有两种渠道“增收”。

  第一,特斯拉、福特等公司利用现有工厂,纷纷打造疫情所需产品,包括口罩、呼吸机等急需医疗物资,从汽车生产商摇身变为医疗物资生产商,从而增加企业的整体收入;

  第二,各国政府纷纷出手救市。美国政府实行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大部分资金将会用于扶持汽车行业;法国政府表示将会提供3000亿欧元贷款,保证雷诺和雪铁龙公司的正常运转;德国政府则拿出1500亿欧元支持本国的汽车产业;中国则出台相应政策,利用利好消息刺激汽车市场。

  但即使通过这两种办法,汽车行业的恢复也必然需要一段时间。因为汽车行业的销量下降背后则是人们的购车意愿下降。即使疫情结束,人们也需要一段时间来缓冲,进而才能增加消费。

  而据IMF预测,汽车市场率先复苏大概率会发生在中国。根据IMF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将会下降,但随着第二季度的到来,中国经济将逐步恢复活力——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2%;2021年,中国经济将“大幅增长”至9.2%。

  截止目前,中国23家汽车企业集团主要生产基地复工率已经超过99%,员工返岗率88.2%。在中国汽车行业复工复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景下,相信后期中国汽车行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