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在“无废城市”建设中的特色价值


                                              程会强  王泓心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生态环境部启动了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进入了高级阶段,这也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重大疫情大考之下,“无废城市”建设更加凸显其必要性。无废城市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绿色发展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大幅度减少物质消耗,进一步提升资源能源效率,充分利用废弃物,将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从长远来说,只有减少城市废物产生,减少垃圾和污染源,才能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更好城市环境。在这一进程中,木材资源可以其特有功能体现出助力“无废城市”建设的独特价值。

一、充分发挥木结构建筑在“无废城市”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我国建筑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约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建筑固体垃圾占比大,给中国造成巨大的环境威胁。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广无废方案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木材是生态型传统材料,是钢材、水泥等现代化基础建筑材料中唯一同时具有可再生、可重复利用、可生物降解特性,并集环保、安全、健康为一体的绿色建筑材料。木结构建筑对减少建筑垃圾处理具有突出贡献。一是木结构建筑自重轻,平均重量仅为同类混凝土建筑的1/3,固体废物产生量少;二是木结构建筑在使用年限终结后,很大一部分木质部件可以循环利用;三是直至最后在建筑领域无法发挥用途时,还可以作为生物质燃料利用。目前“无废城市”建设仍以事后处理为重点,而采用木结构可以在源头上预防日后所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战略。

木结构建筑还可实现节能减排,并且是碳储存库。北京林业大学木结构建筑研究与检测中心研究表明,使用木材与使用钢筋混凝土建一栋类似的大楼相比可减少碳排放323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现代木结构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研究》表明,使用木材与仅使用钢筋和混凝土的基准建筑相比,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可以降低48.9%94.7%;与基准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量相较,可节省8.6%13.7%的二氧化碳排放。木材还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可保障居住者的安全。如日本既是全世界地震最多的国家,同时又是地震死亡率最低的国家。其主要原因就是其民居多是木结构建筑,作为柔性结构可以更好地稀释地震力量。再如,我国唐山大地震仅存的房子也多为木结构房屋。此外,木结构建筑用材可工厂预制、现场装配,且施工简易、工期较短,在施工过程中无建筑扬尘,所占用的施工现场小、建筑噪音低、回收利用方便,可在全过程中有效减少建筑垃圾、固体废物的产生,便于打造清洁技术产业链,是唯一对环境产生有利影响的建材,符合“无废城市”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建设要求。

二、科学合理地利用木材资源,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木材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带动绿色产业链形成,创造更加绿色的环境以及新的就业机会,并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木材资源加工成建筑部件,亦可以达到永久固碳的作用。同时,由于科研、技术和创新,以前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废料现在可以得到再利用。一些原来难以利用的树种、很小径级的原木、已经死亡的树、锯木厂的剩余废料、造林或采伐时的废弃物等,采用新技术也可以做成新型的木制材料。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木制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木材、木结构建筑与木制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目前我国的人均木材消费量仅为每年0.4立方米,要达到世界人均每年0.7立方米和发达国家人均每年23立方米的消费水平,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三、促进我国木材生态产品价值全面实现的政策建议

(一)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因地制宜发展木结构建筑

对于木结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定位,国家已有系列政策明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的比例达到30%。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在地震多发地区积极发展木结构建筑。鼓励政府投资的学校、幼托、敬老院、园林景观等新建低层公共建筑采用木结构。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提出,促进城镇木结构建筑应用,推动木结构建筑在政府投资的学校、幼托、敬老院、园林景观等低层新建公共建筑,以及城镇平改坡中使用。推进多层木—钢、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在以木结构建筑为特色的地区、旅游度假区重点推广木结构建筑。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自建住宅、新农村居民点建设中重点推进木结构农房建设。

当前,在“无废城市”建设中,需要因地制宜提高木结构建筑的比例。木结构以其特有的材料特性满足了绿色建材的需求,合理使用、高效利用木材资源不仅有助于实现“无废城市”节能环保的要求,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自然环境并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木结构建筑比例过低,还未达到无废城市节能环保绿色发展要求。据统计,我国2014年新竣工建筑面积35.5亿平方米,其中住宅19.3亿平方米,约2000万栋,但真正意义上的木结构建筑估计不过千分之一。2016年我国木结构建筑的保有量也仅为12001500万平方米。中国城镇现有住宅保有面积超过230亿平方米,农村住宅保有面积超过200亿平方米,即使千分之一用木结构建筑,每年也要建成超过4000万平方米的木结构建筑。我国可在适宜地区通过建立木结构建筑示范区予以推广引领。

(二)提高木材在“无废城市”应用的绿色技术水平

木材在从木制景观到木屋产品、多层住宅、绿色建筑的使用过程中,需不断提高绿色新技术。高耐久性、高强复合工程木材应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厨卫产业化成套技术、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智能化家居等技术不断提高,才能不断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随着木材应用领域的扩大以及人工林木材的使用,木材功能性改良技术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将会给森林保护事业带来一次跨越式的发展。

(三)“森林城市”和“无废城市”共建,让森林与城市交融

无废城市建设同时,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实现“大地植绿”和“心中播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让“森林城市”和“无废城市”共建、共享、共促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和城市现代风貌方面的独特作用,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为“无废城市”建设营造绿色安全的生产空间、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优美完备的生态空间。同时,注重加强生态文化传播平台建设,丰富和完善以木结构为首的生态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和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生态文化载体,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生态文化传播体系平台建设,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引领低碳绿色节约新风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在共同建设“森林城市”和“无废城市”的过程中,形成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