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县竹江乡村落概况
竹江乡位于安福县境东部,东、南二向均界接吉安县,西连寮塘乡,北靠平都、枫田二镇。全乡国土总面积8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9万亩,山林面积6.55万亩。全境丘陵遍布,此起彼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域略似犁头。西北部十排山,海拔207米,是全境最高处,老虎头绵延北东数十里。南部有龙背山独立江滨。泸水河由北往南纵贯中部,两岸多见平畴,陈山河从西至东在洋口与泸水河汇合,注入吉安县境。洋口村为全境最低处,海拨55.2米。吉福公路(吉安至安福公路,下同)由南往北、竹洋公路(竹江至洋门公路,下同)由中往西,穿乡境而过,交通便利。
竹江是历史悠久之地,也是县古代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境内洋ロ、城田、矮屋、东房一带,是公元前222年建立的安平县古城所在地。竹江在清朝时期属新乐乡第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都地域,民国时期属三余乡。土地革命时期,竹江是革命根据地之一。1929年4月,竹江、小车、蕉溪、上塘、下塘等地属中共赣西南特委北路吉福区农协。1930年6月属县苏维埃第七区,区政府设竹江镇。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竹江境内的大塘、周家、赵家、南塘、青水岸、老屋、旧屋、隔洲上等地建立了两个支部,进行游击活动。解放前夕,竹江仍属三余乡。建国初期,竹江为安福县第二区(枫田区),设有竹江、小车、观溪、江边、城田等乡,1956年合为竹江乡;1958年竹江乡改为竹江公社,1968年并入枫田公社,1972年复为竹江公社,1984年至今为竹江乡。
竹江乡现有1个集镇和庄下、小车、高村、观溪、中团、店上、柘湖、下社、竹李、洋口、矮屋11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乡政府驻桥头自然村,距安福县城24公里。
竹江集镇竹江集镇位于安福县城东南24公里泸水河畔,东跨吉福公路至庄下村的桥头自然村,南起庄下村的庄下自然村,西跨泸水河至店上村的店上自然村,北止小车村的黄家自然村,其范围包括庄下村的桥头、庄下、店后背和小车村的痕里、黄家及店上村的店上等自然村在内。集镇街道沿吉福公路、竹洋公路延伸,面积约1.5平方公里。
竹江集镇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初期就由旧屋谢氏开基,继有裴、袁、刘、曾、欧阳等姓商贾聚集,取名义历街。后因沿河竹木青翠茂盛,更名竹江青,但清同治年间汇编的《江西全省舆图》将其称为竹江津。集镇于清朝时期属新乐乡第五十四都地域,民国时期属三余乡。1929年4月,属吉福区农协。1930年,属安福县苏维埃政府第七区,并设区苏维埃政府在此。1933年秋,湘赣红军第十七师在此摧毁国民党军碉堡,歼灭守敌一个分队。解放前夕的三余乡公所,建国初期的竹江乡政府和此后的竹江公社管委会,均设在此。竹江集镇于1965年设立居委会,直属竹江公社和后来的竹江乡政府领导。
竹江集镇曾驻有安福县公安局竹江分驻所、竹江供销社、竹江药店、竹江食品站、竹江林管站、竹江木材检查站等机构,现驻有竹江乡政府、竹江派出所、竹江粮管所、竹江卫生院、竹江邮政所、竹江电信所、竹江信用社、竹江中心小学和竹江居委会、庄下村委会、店上村委会等机构,集镇已成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农贸市场和各类商铺日趋繁荣。
庄下村
庄下村位于竹山乡政府所在地的吉福公路两旁坪地和丘陵地上,以庄下自然村命名。该村东界吉安县,南接矮屋村,西隔泸水河与店上村相望,北依小车村。
庄下村在清朝时期属新乐乡第五十四都地域,民国时期属三余乡。建国后,庄下村先后归属竹江乡(1958年前)、竹江公社(1958年始)、枫田公社(1968年始)、竹江公社(1972年始)、竹江乡(1984年始),历经庄下高级社、东房大队、庄下大队、庄下村。
庄下村有桥头、庄下、岭上、沙溪、喻家、岭背、赵家、舍下、店后背9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庄下自然村。
「桥头」在县城东南面24公里吉福公路东侧山下坪地上。宋朝中期,吉水麻塘郭氏立基,村立桥头,故名。竹江乡政府驻此。
「庄下」在桥头村南面0.5公里吉福公路旁田垄中。宋朝中期,萍乡湘东李氏迁此,村建庄田下,故名。
「岭上」在桥头村东偏北3公里岭上。清末,横龙盆形刘氏立村。
「沙溪」在桥头村东偏南2.5公里山下溪旁。清朝中期,邑西盆形颜氏立基,村立沙洲上,故名。
「喻家」在桥头村东南0.5公里吉福公路旁坪地上。喻氏立基,以姓名村。元初,吉安岩安肖氏徙居。竹江中学驻此村附近。
「岭背」在桥头村南面0.5公里吉福公路旁。清朝中期,庄下李氏立基,村立岭背,故名。
「赵家」在桥头村南偏西1公里,吉福公路与泸水河之间田垄中。赵氏开基,以姓名村。清朝中期,厦屋谢氏徙居。
「舍下」在桥头村南偏西1公里泸水河东岸坡地上。刘氏立基,谦称舍下。明朝中期,吉安历山李氏聚居。
「店后背」在桥头村南面0.5公里吉福公路旁的竹江青街后。清末,近处中江边村欧阳氏徙居。
小车村
小车村位于竹江乡北部吉福公路两旁坪地上和竹江乡东北部山坑里,以小车地片命名。该村东界吉安县,南接庄下村,西隔泸水河与店上村相望,北依高村村和枫田镇。
小车村由原小车、蕉溪二村并村而来。原小车、蕉溪二村在清朝时期属新乐乡第五十四都地域,民国时期属三余乡。建国后,小车村先后归属小车乡(1956年前)、竹江乡(1956年始)、竹江公社(1958年始)、枫田公社(1968年始)、竹江公社(1972年始)、竹江乡(1984年始),原小车村历经小车高级社、小车大队、小车村,原蕉溪村历经燕溪高级社、小车大队、蕉溪大队、蕉溪村。2004年,原小车、蕉溪二村并为一个行政村,对外称小车村。
小车村有旧屋、新屋下、老屋、岭下山、罗家园、上头、四石八里、清水岸、塘玄头、毛家、大园、枣树下、上园、黄家、痕里、白门、砍坑、大屋里、花门楼、庄下岭、新樟树园、老樟树园2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旧屋自然村。
「旧屋」在桥头村北面2公里吉福公路旁田垄中。《竹江刘氏重修族谱》载:明朝中期,刘氏由江边徙此。该村原名屋里,刘氏分迁邻近建新屋村后,为区别改名旧屋。小车希望小学驻此。
「新屋下」桥头村北偏西2.5公里吉福公路小溪旁。旧屋刘氏分此建村,取名新屋,后改名新屋下。安福公路分局竹江道班驻此。
「老屋」在桥头村北偏西2.5公里泸水河北田垄里。《刘氏宗谱》载:刘伯琛自旧屋析居于此,初叫三派后房,后因怀念祖居,改称老屋。
「岭下山」在桥头村北面3.5公里虎头岭下。 宋末,吉水麻塘郭氏建村。后有瓜畲邓氏聚居。
「罗家园」桥头村北偏西2.5公里十字路口。清初,邑东车田罗氏建村,村以姓名。后有刘姓徙居。
「上头」在桥头村北面2.5公里坡地上。《竹江刘氏重修族谱》载:明末,竹江边刘氏徙此建村。
「四石八里」在桥头村北面2.5公里吉福公路旁坡地上。明末,近处旧屋刘氏立村,屋建于原产稻谷四石八的田里,故名。
「清水岸」在桥头村北偏东2公里溪岸旁坪地上。《季川罗氏田心派六修族谱》载:庐邑田心罗三余,于明弘治元年迁此。后有刘氏聚居。
「塘玄头」在桥头村北面2公里吉界公路东侧田垄里。《刘氏族谱》载:明初,旧屋刘贤开基近水塘。
「毛家」在桥头村北偏东2公里田垄中。明末,樟树镇毛家毛氏立基,村以姓名。
「大园」在桥头村北面1.6公里田垄中。明朝,王氏开基,失传。后吉水枫子江刘氏继居。原筑室较大,俗称大院,后讹为大园。
「枣树下」在桥头村北偏东1公里山下。清朝中期,上园尹氏立基,村傍枣树而立,故名。
「上园」在桥头村北偏东1公里岭下坡地上。邑东渡头田心尹氏开基。
「黄家」在桥头村北偏西0.5公里吉福公路西侧坡泸水河旁坪地上。吉安固江黄家黄氏立基,以姓名村。安福县公安局竹江派出所驻此村附近。安福县森林公安局竹江派出所曾驻此村附近。
「痕里」在桥头村北偏西0.5公里吉界公路西侧泸水河旁坪地上。清朝中期,附近垄里罗氏立村,后邓姓聚居。
「白门」在桥头村东偏北4公里白沙洲旁。清朝中期,邑东丁村李氏立基,村立蕉溪冲口,取村名白门。白门水库位于此村附近。
「砍坑」在桥头村东偏北4.5公里山坑中。清末,吉水麻塘郭氏立基,因山坑里柴多,取村名砍坑。
「大屋里」在桥头村东偏北5公里大路溪旁。元末,曾氏开基,初建大屋,故名。
「花门楼」在桥头村东偏北7公里山下坪地上。清末,邑南花门楼戴氏立基,沿用原籍村名。原蕉溪村委会驻此。
「庄下岭」在桥头村东偏北6.5公里的庄下岭下。元末,吉安湖山泰桥刘氏建村。
「新樟树园」在桥头村东偏北7公里山坡樟树林中。清咸丰年间,邑东大汾姚氏立基。因建村较近村老樟树园晚,取村名新樟树园。
「老樟树园」在桥头村东偏北7.5公里山下。清道光年间,楼背谢氏立基,村建园形地老樟树丛中,故名。
高村村
高村村位于竹江乡北部吉福公路两侧丘陵地,以高村自然村命名。该村东、南二向均接小车村,西隔泸水河与观溪、中团二村相望,北依枫田镇。
高村村在清朝时期属新乐乡第五十四都地域,民国时期属三余乡。建国后,高村村先后归属小车乡(1956年前)、竹江乡(1956年始)、竹江公社(1958年始)、枫田公社(1968年始)、竹江公社(1972年始)、竹江乡(1984年始),历经老屋高级社、方村大队、小车大队、高村大队、高村村。
高村村有樟树下、高村、老虎头、隔洲上、岭仔上、观山、山下7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樟树下自然村。
「樟树下」桥头村北偏西3.5公里水塘边的大樟树下。近处老屋刘氏建村。1949年,油店彭氏聚居。
「高村」在桥头村北偏西3.5公里吉界公路旁。明朝中期,吉安永阳胡氏开基,村傍桂树,原名高桂村,后改名高村。安福县香樟园生态休闲农庄位于此村附近。
「老虎头」在桥头村北面3.3公里山下公路旁。原住户失考。竹江养路队曾驻此。
「隔洲上」在桥头村北偏西4公里泸水河旁隔洲上。《刘氏族谱》载:湖南长沙刘氏开基。
「岭仔上」在桥头村北偏西4公里小岭上。附近洋口刘氏立基。
「观山」在桥头村北偏西4公里,泸水河旁观山下。《胡氏家谱》载:高村胡氏开基。观山水电站驻此村附近。
「山下」桥头村北偏西4公里山下。明朝中期,李氏开基。后有永新左氏聚居。
观溪村
观溪村位于竹江乡西北部泸水河西侧丘陵地上,以观溪自然村命名。该村东隔泸水河与高村相望,南连中团村,西界寮塘乡,北依平都、枫田二镇。
观溪村由原观溪、大塘二村并村而来。原观溪、大塘二村在清朝时期属新乐乡第五十五都地域,民国时期均属三余乡。建国后,二村先后归属观溪乡(1956年前)、竹江乡(1956年始)、竹江公社(1958年始)、枫田公社(1968年始)、竹江公社(1972年始)、竹江乡(1984年始),原观溪村历经观溪高级社、雷家大队、观溪大队、观溪村,原大塘村历经观溪高级社、大塘大队、大塘村。2004年,原观溪、大塘二村并为一个行政村,对外称观溪村。
观溪村有观溪、祥潭、雷家、枫江、官塘、赵家、周家、大塘、长富山9个自然村,村委会驻观溪自然村。
「观溪」在桥头村西偏北4.5公里坪地溪旁。宋末,邑北桑田刘氏立基。因溪水桥面筑有凉亭,可坐亭观溪,故名。
「祥潭」在桥头村北偏西4公里泸水西岸(含刘家、湾里)。《刘氏族谱》载:明朝中期,邑南荆山刘氏立基,村近深水潭,取村名祥潭,蕴吉祥之意。
「雷家」在桥头村西偏北5公里山坡下。清朝中期,邑东鲁洋田雷氏立基,以姓名村。后有刘氏聚居。
「枫江」在桥头村西偏北7公里江旁。清初,观溪刘氏徙居,立村江边近枫树,故名。
「官塘」在桥头村西偏北8公里山坡下。清朝中期,枫江刘氏建村官塘旁,故名。
「赵家」在桥头村西偏北6.5公里山下。明朝中期,赵氏开基,以姓名村。赵氏无传,由邑南荆山彭氏入赘继承,仍称赵家。
「周家」在桥头村西偏北6公里山脚下。清末,邑西利田周氏建村,以姓名村。
「大塘」在桥头村西偏北5.5公里山坡下。明朝中期,郭氏立村近大塘,故名。后有邑南栗背谢氏定居。原大塘村委会驻此。
「长富山」在桥头村西偏北4公里的长富山下。清乾隆年间,邑南彭坊彭氏立基,村以山名。
中团村
中团村位于竹江乡中西部坪地和丘陵地,以中团自然村命名。该村东接店上村并与高村村隔泸水河相望,南连店上、柘湖、下社三村,西界寮塘乡,北依观溪村。
中团村由原中团、圳上二村并村而来。二村在清朝时期属新乐乡第五十三都地域,民国时期属三余乡。建国后,二村先后归属江边乡(1956年前)、竹江乡(1956年始)、竹江公社(1958年始)、枫田公社(1968年始)、竹江公社(1972年始)、竹江乡(1984年始),原中团村历经中团高级社、中团大队、中团村,原圳上村历经圳上高级社、圳上大队、圳上村。2004年,原中团、圳上二村并为一个行政村,对外称中团村。
中团村有中团、街仔上、仓下、官塘、瑶前、义塘背、义塘下、岭仔上、圳上、镜头、罗家、蔡家1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中团自然村。
「中团」在桥头村西偏北1.5公里山下。《山庄刘氏族谱》载:明末,刘培桂由本里上江边村迁此,原村名弓滩。因位邻村中心,后改村名中团。
「街仔上」在桥头村西偏北1.5公里田垄中。《楼背谢氏族谱》载:宋末,谢梅南由仓下徙此设店,遂成小街,故名。
「仓下」在桥头村西偏北1.5公里田垄中。宋初,附近东房辛里谢氏立基。
「官塘」在桥头村西偏北2公里小山下的坡地上。宋初,姚、杨二氏建村官塘旁,村以塘名。明初,邑南大桥朱氏徙居。
「瑶前」在桥头村西偏北5公里山坑低洼处。清末,义塘背肖氏立基在砖瓦窑前,取村名窑前,后讹为瑶前。
「义塘背」在桥头村西偏北4公里坡上。明初,县城东门毛氏立基,村立义塘旁,故名。
「义塘下」桥头村西偏北4公里山下。欧阳氏开基,筑室义塘背南面,取村名义塘下。
「岭仔上」在桥头村西偏北3公里小山上。明末,城南冻背刘氏立基。
「圳上」在桥头村西偏北2.5公里水圳旁。明初,邑南眼洲彭氏立基。原圳上村委会驻此。
「镜头」在桥头村西偏南3公里坡地下。彭氏立基,失传。清初,邑北笪桥刘氏续居。原村前水塘清如明镜,取村名镜头。
「罗家 」在桥头村西偏南3.5公里山下。明初,吉水石溪陂罗氏建村,以姓名村。
「蔡家」居桥头村西偏北2.5公里坡下。明朝中期,南昌蔡氏立基,以姓名村。
店上村
位竹江乡中部泸水河西岸坪地和坡地上,以店上自然村命名。该村东隔泸水河与小车、庄下二村相望,南连柘湖村,西接中团村,北隔泸水河与小车村相望。
店上村由原店上、江边二村并村而来。二村在清朝时期属新乐乡第五十三都地域,民国时期属三余乡。建国后,二村先后归属江边乡(1956年前)、竹江乡(1956年始)、竹江公社(1958年始)、枫田公社(1968年始)、竹江公社(1972年始)、竹江乡(1984年始),原店上村历经店上高级社、中团大队、店上大队、店上村,原江边村历经江边高级社、中团大队、江边大队、江边村。2004年,原店上、江边二村并为一个行政村,对外称店上村。
店上村有店上、岭上、陈家洲、上江边、戴家、钩上、中江边、沙下、山里、沙下岭上、老社边1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店上自然村。
「店上」在桥头村西偏北1公里田垄中。元末,院下欧阳氏建村设店,故名。
「岭上」在桥头村北偏西8公里岭上。邑南北山谢氏开基。现有刘、肖、欧氏聚居。
「陈家洲」在桥头村北偏西2.5公里泸水河西岸洲上。《吴氏家谱》载:清初,九江吴文吉开基,生子托陈姓抚养,故立村名陈家洲。
「上江边」在桥头村西北面1公里泸水河西岸坡地。《山庄刘氏族谱》载:刘元于元初,邑北东岗徙此,建村泸水河边,当地称河为江,故取村名江边。后为与近村下江边区别,改村名上江边。
「戴家」在桥头村西偏北0.5公里沪水河西岸洲旁。戴氏立基,以姓名村。清初,邑东松田彭氏聚居。
「钩上」在桥头村西偏北0.5公里田垄中。清初,吉水阜田李氏立村水沟旁,取村名沟上,后讹为钩上。
「中江边」在桥头村西偏南0.5公里沪水河西岸坪地上。高、肖两姓开基,村立上、下江边村之间,取村名中江边。后有杨氏自庐陵逢塘徙此。原江边村委会驻此。
「沙下」在桥头村西偏南1公里沙地上。清康熙年间,附近东房谢氏立基。
「山里」在桥头村西偏南1公里的山里。清初,邑南金田刘氏立基。
「沙下岭上」在桥头村西偏南1里的岭上。宋末,老社边曾氏建村。
「老社边」在桥头村西偏南1公里田垄中。元末,邑西横龙花峰曾氏立基,村傍土地庙,当地庙俗称社,故取村名社边,后为与邻近的新社边村区别,改称老社边。
柘湖村
柘湖村位于竹江乡南部坪地上,以柘湖塘地片命名。该村东隔泸水河与矮屋村相望,南连竹李村,西接下社村,北靠中团、店上二村。
柘湖村在清朝时期属新乐乡第五十二都地域,民国时期属三余乡。建国后先后归属江边乡(1956年前)、竹江乡(1956年始)、竹江公社(1958年始)、枫田公社(1968年始)、竹江公社(1972年始)、竹江乡(1984年始),历经柘湖高级社、柘湖大队、柘湖村。
柘湖村有段家、下江边、郭家、新社边、仓前湖、岸上、河塘、南江、周家、木田、戴家1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段家自然村。
「段家」在桥头村南偏西2公里田垄中。宋朝中期,永新芦溪段氏立基,以姓名村。
「下江边」在桥头村南偏西2公里泸水河西岸坪地。元朝中期,上江边欧阳氏开基,村原名大车园,因村位于上、中江边村下游,后改称下江边。
「郭家」在桥头村西南面2公里田垄中。清朝中期,吉水大桥郭氏建村,以姓名村。
「新社边」在桥头村西偏南2公里田垄里。清朝中期,福建先锋沙湖刘氏立基。村近老社边村庙,且建村迟于老社边村,故取村名新社边。
「仓前湖」在桥头村西偏南2.5公里田垄中。童氏立基近仓前湖,故名。明末,刘、毛二姓分别由田心和坎上迁此。
「岸上」在桥头村西偏南2公里坡地上。清朝中期,旧屋谢氏立基。
「河塘」在桥头村西南面2.5公里田垄中。明初,吉安永阳弹江肖氏迁此,建村水塘旁,故名。
「南江」桥头村西南面4公里坡上。《刘氏族谱》载:明朝中期,城郊山头刘氏开基。原名南冈,后讹为南江。
「周家」在桥头村南偏西3公里田垄中。吉水乌东泥田周氏立基,以姓名村。
「木田」在桥头村南偏西4公里山下田垄中。《戴氏通谱》载:戴文楠由县城北门徙此。后有周、刘氏聚居。原村有杉木林,故名。
「戴家」在桥头村南偏西3公里坡地里。明末,戴氏由木田徙此,以姓名村。
下社村
下社村位于竹江乡西南部田垄中,以下社自然村命名。该村东接柘湖、竹李二村,南、西二向均界接寮塘乡,北依中团村。
下社村在清朝时期属新乐乡第五十三都地域,民国时期属三余乡。建国后,下社村先后归属江边乡(1956年前)、竹江乡(1956年始)、竹江公社(1958年始)、枫田公社(1968年始)、竹江公社(1972年始)、竹江乡(1984年始),历经田心高级社、田心大队、下社大队、下社村。
下社村有下社、澎塘、陂头、谷园、刘家、前头山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下社自然村。
「下社」在桥头村西偏南3.5公里田垄中。明朝中期,城南李家李氏开基。《吉州欧阳氏族谱》载:欧阳云泉由下江边徙此。该村原名华家山。因村近土地庙,庙在当地俗称社,故名下社。
「澎塘」在桥头村西偏南5公里山坑溪旁。清朝中期,湖南长沙黄岸上刘氏立村澎塘旁,以塘名村。
「陂头」在桥头村西偏南4公里溪旁坪地上。陂头水库东面。清末,邑西东谷戴氏立基,村近溪边水陂,故名。陂头水库位于此村附近。下社希望小学驻此村附近。
「谷园」在桥头村西偏南3.5公里田垄中。明初,吉安固江刘氏立基,立村处为圆形田垄,取村名谷圆,后讹为谷园。
「刘家」桥头村西偏南3.5公里田垄中。明初,邑南山梅村刘氏立村,以姓名村。
「前头山」在桥头村西偏南3公里山前田垄中。《庐陵幢溪刘氏重修族谱》载:刘永吉于明洪武年间,自幢溪徙此。
竹李村
竹李村位于竹江乡东南部泸水河西岸坪地上和田垄中。该村东隔泸水河与矮屋村相望,南接洋口村,西连下社村,北靠柘湖村。
竹李村由原竹李、城田二村并村而来。二村为公元前222年建立的安平县古城所在地。清朝时期,二村均属新乐乡第五十二都地域,民国时期属三余乡。建国后,二村先后归属城田乡(1956年前)、竹江乡(1956年始)、竹江公社(1958年始)、枫田公社(1968年始)、竹江公社(1972年始)、竹江乡(1984年始),原竹李村历经李家高级社、李家大队、竹李大队、竹李村,原城田村历经城田高级社、李家大队、城田大队、城田村。2004年,原竹李、城田二村并为一个行政村,对外称竹李村。
竹李村有肖家、垇背上、栋下、李家、南楼、侯门、店里、新塘、孟家、阳家、毛家、码头上1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肖家村。
「肖家」在桥头村南偏西8公里沪水河西岸平地上。清初,邑南大陂头肖氏建村,以姓名村。竹李小学驻此。
「垇背上」在桥头村南偏西4.5公里垇背上。清初,吉安浬田刘氏立基。
「栋下」在桥头村南偏西4公里田垄中。吉安车田周氏建村。
「李家」桥头村南偏西4公里泸水河湾田垄中。彭氏立基。宋朝中期,湖北沔阳李氏徙居,以姓名村。
「南楼」在桥头村南偏西4公里田垄中。附近店里彭氏立基。屋建店里村之南,故名。
「侯门」在桥头村南偏西3.5公里泸水河田旁。唐初吉州九曲巷彭氏立基,原称店里,后人官至百里侯,改称侯门。!
「店里」在桥头村南偏西3公里沪水河西岸坪地上。清初,吉安九曲巷彭氏迁此开店建村。
「新塘」在桥头村南偏西3公里坡下。侯门彭氏建村。初挖水塘叫新塘。
「孟家」在桥头村南偏西3公里坪地上。湖北平川孟氏立基,以姓名村。
「阳家」在桥头村南偏西3公里坪地上。清朝中期,欧阳氏自近处江边村迁此,以姓名村,故称阳家。
「毛家」桥头村南偏西3公里平地上。宋朝中期,吉水林城毛氏徙此,以姓名村。
「码头上」在桥头村南偏西8公里沪水河渡口旁。1934年,附近新塘彭氏立基。
洋口村
洋口村位于竹江乡南部泸水、陈山二河汇合处的丘陵地,以洋口自然村命名。该村东隔泸水河、南隔陈山河均与吉安县相望,西界寮塘乡,北连竹李村。
洋口村为公元前222年建立的安平县古城所在地。清朝时期,洋口村属新乐乡第五十二都地域,民国时期属三余乡。建国后,洋口村先后归属城田乡(1956年前)、竹江乡(1956年始)、竹江公社(1958年始)、枫田公社(1968年始)、竹江公社(1972年始)、竹江乡(1984年始),历经洋口高级社、李家大队、洋口大队、洋口村。
洋口村有洋口、新屋下、背田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洋口自然村。
「洋口」在桥头村南偏西5.5公里泸水、陈山二河汇合处的田垄中。宋末,刘氏由邑东山头徙此。《安福县志》载:王江水古称洋口,村以此名。
「新屋下」在桥头村南偏西5公里岭下。洋口刘氏建村,取村名新屋下。
「背田」在桥头村南偏西6公里坡地田垄中。清末,邑东江南王氏立基,村对龙背山,故名。
矮屋村
矮屋位于竹江乡东南部吉福公路两侧的坪地上,以矮屋自然村命名。该村东、南二向界接吉安县,西隔泸水河与竹李、柘湖二村相望,北连庄下村。
矮屋村由原矮屋、东房二村并村而来。二村为公元前222年建立的安平县古城所在地。清朝时期,二村均属新乐乡第五十四都地域,民国时期属三余乡。建国后,二村先后归属竹江乡(1958年前)、竹江公社(1958年始)、枫田公社(1968年始)、竹江公社(1972年始)、竹江乡(1984年始),原矮屋村历经矮屋高级社、东房大队、矮屋大队、矮屋村,原东房村历经东房高级社、东房大队、东房村。2004年,原矮屋、东房二村并为一个行政村,对外称矮屋村。
矮屋村有矮屋、孔家洲、肖家、下店、东房、旧屋、厦屋7个自然村,村委会驻矮屋自然村「矮屋」在桥头村南偏东2.5公里吉界公路旁平地上。肖家肖氏徙此,建矮小房屋立村,故名。
「孔家洲」在桥头村南偏西2.5公里沖泸水河旁洲上(含夏屋、尚塘)。孔氏立基,以姓名村。《孔家洲尚塘彭氏谱》载:彭若愚由城田徙夏塘,彭志伊由田头徙尚塘。竹江木材检查站、竹江螺旋藻生产基地驻此村附近。
「肖家」在桥头村南偏东2公里吉福公路旁田垄中。明朝中期,泰和早禾市肖氏立基,以姓名村。
「下店」在桥头村南偏东2.5公里吉福公路旁的坪地上。《辛里谢氏族谱》载:谢能轩于宋成平年间,由县城东门徙此建村设店,故名。
「东房」在桥头村南面2公里吉界公路旁的田垄中。明初,旧屋谢氏立基于旧屋村之东,故名。
「旧屋」在桥头村南偏西2公里泸水河东岸田垄中。《谢氏族谱》载:宋初,徐州谢氏立基。因建村早,后称旧屋。
「厦屋」在桥头村南面2公里泸水河东岸的田垄里。旧屋谢氏立基,初建大屋,故名。原东房村委会曾驻此。
竹江乡地片名
竹江乡有竹江青、蕉溪、小车、楼背、柘湖塘、城田、孔家洲等地片名,现汇总如下:
「竹江青」竹江青是历史上对竹江街的称谓。竹江街历史悠久,早在明初由旧屋谢氏开基,后有裴、袁、刘、曾、欧阳等姓商贾聚集,取名义历街。后因沿河木竹青翠茂盛,更名竹江青。竹江青现主要是指竹江集镇,其包括庄下村的桥头、庄下、喻家、岭背、赵家、舍下、店后背和小车村的黄家、痕里及店上村的店上等自然村在内。
「蕉溪」在竹江乡东北部小车村境内的白门水库里面山冲内,其范围包括小车村的白门、砍坑、大屋里、花门楼、庄下岭、新樟树园、老樟树园7个自然村。因村前溪水常断,故名焦溪,后讹为蕉溪。对蕉溪地片的7个自然村,在当地有“蕉溪七团”之称。
「小车」在竹江乡北部小车村境内泸水河旁坪地和坡地上。该地片以塘玄头为中心,其范围包括小车村的塘玄头、新屋下、老屋、罗家园、旧屋、上头、清水岸、四石八里、毛家、大园、枣树下等自然村在内。该地片原赖车水灌田,故名。
「楼背」在竹江乡中部中团村境内山坡上,其范围包括中团村的仓下、官塘、中团三个自然村,因地形而得名。
「柘湖塘」在竹江乡西南部竹洋公路两旁柘湖、下社二村境内的田垄里,其范围包括柘湖村的岸上、河塘和下社村的前头山、刘家、谷园、下社、陂头等自然村在内,以塘得名。
「城田」在竹江乡南部竹李村境内泸水河旁坪地上,其范围包括竹李村的侯门、肖家、店里、码头上、孟家、南楼、新塘、李家8个自然村。此处曾是公元前222年建立的安平县古城所在地,后废城变田,故名。
「孔家洲」在竹江乡南部矮屋村境内泸水河旁洲上,包括夏塘、尚塘二个村落在内。该地片因最早为孔氏立基,合称孔家洲,即矮屋村孔家洲自然村。
注:本《安福县竹江乡村落概况》根据笔者2012~2014年间在竹江乡3年的工作日志摘记并查互联网资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