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表项目设置的一点修改意见
禹钟华①
国际收支是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年中所有对外经济往来的、以外汇计的净结果,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录来核算。国际收支平衡表设置以来,历经修改至今已经至第六版,从结构上分为两大板块——“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每一个板块分为四个子项,一共八个子项。其记账采用一般惯例式的借贷记账法,通过“来源”和“运用”两个角度来记录同一笔资金。其根本原则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基于上述基础知识,就可以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每一笔记录的具体含义。
在目前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设置中,存在一个缺欠,就是把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存款”一项,列入了“资本与金融项目”中的子项“其他投资”项目之中,这不仅造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结构上的不清晰,同时也掩盖了差额分析中的项目权重。本文将从会计原理以及现实记录的角度来分析“存款”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其被现行国际收支平衡表填制规定忽视所引发的弊端。
一、从会计原理角度的分析
归根结底,会计最主要的功能是记账,国际收支平衡表也是一种记账形式,那么这里的“账”具体所指为何?国际的所谓收支是指哪一个“账” 户中的收支?显然,在国际收支的背景下,这里的“账”应该是指一国经济主体在国外银行系统中的开立的账户,而这一“账”户的收支结果,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收支结果,具体而言这一“账”的实质内容就是“官方储备”项目+“其他投资”项目中的“存款”子项。“官方储备”已经作为一个二级子项存在,而“存款”项目则埋没在“其他投资”的众多子项中而被忽视。
表一中列出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有一级、二级项目的具体构成,对其进行分析可知,“官方储备”和“存款”项目之外的项目内容所描述的是收支的背景,而“官方储备”和“存款”项目作为“账”而对应着上述背景所形成的具体的外汇的收支。 “官方储备”和“存款” 项目在本质上相同,都是在描述收支的净结果,区别在于:一个是官方的在外外汇存款(还包括其他资产),一个是非官方的在外外汇存款。合在一起是一国的外汇资产净额的总和。既然二者本质相同,仅有公私之分,我们权且名之为“对外净资产”。
表一 国际收支平衡表内容构成
经常账户
——货物:实体商品贸易
——服务:加工、维护、维修、运输、旅行、保险、金融服务等
——初次收入(收入):劳务报酬、投资收益等
——二次收入(经常转移):以赠与、援助等方式的单方面转移
资本与金融账户
——直接投资:以种种方式投资于企业
——证券投资:以种种方式投资于证券
——其他投资:股权、贷款、保险、养老金、贸易信贷、存款等
——官方储备:官方的对外资产
二、案例分析
我们借用教科书中所给出的一个简单案例来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填制过程中各个账户使用频率,一次来证明“存款”项目的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重要性。假设一国(甲国)有如下对外业务,我们据此制作分录并以其为基础填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1、甲国企业出口100万美元的大豆。
借:在外国银行存款 100万美元
贷:货物出口 100万美元
2、甲国居民到欧洲旅游,动用了其在德国的存款10万美元。
借:服务进口 10万美元
贷:在外国银行存款 10万美元
3、外商以1000万美元的设备投入甲国,兴办合资企业。
借:货物进口 1000万美元
贷:外国对甲国的直接投资 1000万美元
4、甲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100万美元并价值100万美元的粮食想某国提供援助。
借:二次收入 200万美元
贷:官方储备 100万美元
货物出口 100万美元
5、甲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获得利润150万美元,其中75万美元用于当地再投资,50万美元购买当地商品运回国内,25万美元回国结汇,售给央行。
借:在外国银行存款 150万美元
贷:初次收入 150万美元
借:对外长期投资 75万美元
货物进口 50万美元
官方储备 25万美元
贷:在外国银行存款 150万美元
6、甲国居民动用海外存款40万美元购买外国公司股票,同时受到海外债券利息1万美元,存入其海外银行账户。
借:政权投资 40万美元
贷:在外国银行存款 40万美元
借:在外国银行存款 1万美元
贷:初次收入 1万美元
7、甲国向外国提供了100万美元的十年期贷款。
借:对外国长期贷款 100万美元
贷:在外国银行存款 100万美元
8、美籍华人万中国捐款20万美元。
借:在外国银行存款 20万美元
贷:二次收入 20万美元
把上述分录逐一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得表二。
表二 甲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亿美元
项目 |
|
贷方 |
借方 |
|
差额 |
货物 |
|
100+100 |
1050+50 |
|
-850 |
服务 |
|
|
10 |
|
-10 |
收入 |
|
150+1 |
|
|
151 |
经常转移 |
|
20 |
200 |
|
-180 |
经常账户合计 |
|
371 |
1260 |
|
-889 |
直接投资 |
|
1000 |
75 |
|
925 |
证券投资 |
|
|
40 |
|
-40 |
其他投资 |
|
10+40+100+150 |
100+1+100+20+150 |
|
-71 |
官方储备 |
|
100 |
25 |
|
75 |
资本与金融账户合计 |
|
1250 |
361 |
|
889 |
总计 |
|
1621 |
1621 |
|
0 |
分析上表我们看出,除了第三笔业务外商以设备投资而没有动用外汇之外,其他业务都涉及“存款”项目,这直观地再一次显示了其他项目为背景,“存款”项目为结果的会计关系,可见在现实操作中,“存款”项目具有极端的不可或缺性,而不应该被置于显得很不重要的、作为兜底项目的“其他投资”中。
三、如何解释中国的“双顺差”现象
依据会计的基本原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那么整个国际收支平衡表最终应该是贷方余额等于借方余额而无差额,这意味着“经常账户”的差额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必然是数额相等,符号相反。如此,何来“双顺差”?中国所特有的“双顺差”现象是指:在中国已经具有巨大的“经常账户”顺差的情况下,外资仍大量涌入中国,这意味着外国大量借款给本不需要外汇的中国,这两方面的因素造成中国具有巨大的外汇存量,这一存量必然体现在“总存款”中。如果,把项目如此命名、分类的话,那么对“双顺差”的解释就简单了:“经常账户”(商品交易)的顺差加上“资本与金融账户”中“借贷项目”的顺差为“双顺差”。这里笔者命名的“借贷项目”是“资本与金融账户”中刨除“对外净资产”项目之外的项目,其核心内容就是各种形式的借贷。
如果我们把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简化为两项内容,商品交易和货币借贷,那么国际收支中“双顺差”的逻辑是这样:商品交易顺差加上货币借贷顺差使得对外净资产增加。
四、项目修改意见
综上所述,“存款”项目是与“官方储备”项目性质相同而与其他性质完全不同的项目,其增加记入借方。应该把“存款”项目从“其他投资”中拿出而与“官方储备”项目并为一项,例如名之为“对外净资产”或者“对外存款”,其下分为两个子项,其一为“官方储备”其二为“非官方存款”,这一子项记录原来版本中的“存款”项目内容。这种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平衡表项目的有机构成而使结构清晰,进而提高记录、核算与分析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