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疫情之年2020年高考,是迈向新高考的过渡年,试卷值得分析和总结。作为理科数学教师,自然希望通过理科卷观察高考动向,当然更希望给高考卷找问题,因为高考是指挥棒,也是改革的试金石;高考题的命题方向决定着实际的教学的方向,知识能力的呈现方式以及侧重点,纵览理科数学全国卷(1)(2),试题具有如有特点与导向:
1. 坚持稳字当先,我们知道全国卷I的使用省份有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山西,江西,河北,广东,福建等9省,参加省份多是高考大省,且多是疫情严重地区或者比邻地区,所以试卷的命制涉及面广,影响广泛,从全卷上看多是学生熟悉的题型,以稳为主。比如以比较大小作为选择题压轴,本身还有特殊性可使用,同时也提高猜的准确性,无形中降低了前置题的难度,同时第21题的第一问改变了以往含参函数单调性的讨论,变为确定性函数的单调性的讨论,同时为使顺利往新高考过渡,也需要今年试卷比较平稳
2. 坚持并凸显了对“一体四层四翼”等核心要素的考察,比如第5题的“建模”,以学生实验为背景命题,一渗透着夯实四基之四即让学生有操作基本活动的经验,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可以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突出了数学的应用性。
再如第21题虽然降低了第一问的难度,但也不是直接获得答案,而是需要二次求导或者运算获知单调性并试根才能把问题解决了,同时第二问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范围,以综合性为前提,坚持了对逻辑推理,运算求解,分类讨论等关键能力,重要思想方法的考查
3. 坚持了区别对待的原则。比如往年全国卷一的难度是要于全国卷二的,但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出现了相反情况,显示了区别对待的原则。我们知道卷二的使用省份为贵州,甘肃,广西,青海,西藏,黑龙江,宁夏,吉林,新疆,内蒙古,云南等高考生源少,而教育又欠发达地区。对他们的考生进行高标准的考查,说明教育部推进新高考的力度和决心,而我想随着疫情阴霾的散去,从明年的高考开始,各卷会继续加大对“一体,四层四翼”等涉及学科核心要素和能力的考查,突出基础,应用,创新,综合性,展示数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强大功用。
4. 坚持并贯彻了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的调控策略。主要指计算题板块,且各题都有类似的特点。以理科数学全国卷1为例:
低起点体现为试卷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部分进行了系统设计,起始题部分起点低,入口宽。从数学概率,数学方法等方面入手,面向全体学生。例如第1-2题,第4-9题,第13-15题以及各计算题的第一问,面向全体考生,体现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的特点
“多层次”体现为在试题的难度设计上重视难度和思维的层次性。考生在数学概念的理解、基本数学方法的掌握,数学素养的养成等方面与思维水平有高度的关联性。例如第12题、第20题,第21题均具有多种解法,体现了解题方法的多样性,给不同层次的考生提供了多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高落差”体现为重视数学科高考的综合性、创新性。在试题的难度设计上不仅有层次性,而且要在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方法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科学把握试题的区分度,全面体现数学科高考的选拔性功能。例如第19题,21题。
5. 总体难度下降下的多点压轴现象值得重视 我们看到计算题的设问较以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改变以往20-21题压轴的固有范式,出现了各问第一问起点都低,但第二问都有难度的景象,我把其成为多点压轴现象即各个板块都有可挖掘的空间,比如概率统计板块本身就是应用性,创新性的高地,虽然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但是也是为了更全面的考查学生在各板块的学习潜质,为大学选择数学分支提前做出引导,筛查的预选动作,同时多点压轴改变以往高水平要做20-21题第二问,中水平和基础生只要做对第一问就行的惯例,改变后中或弱生在各题中都能找到自信,便于整卷的发挥。多点压轴势必会降低整体试题的难度,也会拉低整体的平均分,但有利于引导各板块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平衡各板块教学,使之协调发展,同时由于各板块的差异性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特质,多点也有利于学生特性的彰显和发挥。
6. 坚持对“最近发展区”的理念和创新的持续关注和理解
四翼的升华就是创新性,可以看到这些年的高考卷的创新从未停步,考生和我们一线教师都明显的感觉到高考试题的命制越来越灵活了,应试越来越走入末路。但教育创新不可能在无源之水下进行,创新是需要土壤的,学界很早就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通过观察全国卷,我明显的感觉到试卷的创新多是遵循最近发展区的,比如今年卷1的压轴题第21题的第二问,考查的是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但初始值恰好是成立,2015年前后的一次全国卷也有同样的考查。当年的情况是只有递增才能保证恒成立,而今年条件和设问没怎么变,但如果仅仅只当单调递增才成立就错了,其实还有成为一种情况就是先增后减再增也可以成立,所以这种创新是悄无声息的,但又是实实在在的,我想我们研究历年的高考试卷,除了去摸索总结命题的规律外,还在于以已知来解决未知,希望从试题最近发展区的角度来解决试题改编,变式问题,我想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看备考,一要关注历年高考真题,二要关注知识,方法,素养的迁移
从高考的命题趋势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来看今年高考理科数学对现实教学的启示是:心领神会“一体四层四翼”,关注历年高频考点,在高频考点通性问题处理上尽量广覆盖,夯实各类函数尤其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可能三角函数是各基本初等函数中具备各大性质最广泛的一类函数了,便于对函数板块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对各类问题的处理方法,比如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的两种常规解法即直接讨论,参变分离,可以说无论是模考,还是高考,都是常考不厌的,但学生完成并不理想,所以平时的逻辑推理,运算求解等训练过程要实。完整训练也较为关键,也就是讲方法或许会,但真实践就不行,此处教师不能一带而过,但也不能全包。数学学习首先是思维方法的学习,其次才是独立的实践操练,我的观点是让教师在思维方法上多积累点,学生要多动,包括动脑,动眼,动手,两者配合,方能收到更好的备考效果。与此同时数学的功用价值更为凸现,要更关注数学的应用性,比如函数建模的热度在增,教学时要予以重视。
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是:数学不是无源之木,无根之水。数学是深深插根于生活中,其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数学的教学不应该是与生活孤立的,不是注重知识,方法,以及只挂在嘴边的能力,实际上数学与生活融合的现状很弱,造成了高中学数学无味,未来的教学要高度关注数学知识,方法与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融合,比如多年来理科学习多是题海战略,实际造成了高分低能的教育怪态。其实大家都知道教育最终是为工作,是为生活服务的。这种教育模式需要扭转,但是如何扭转?高考肯定是个重要的指挥棒。我曾经与高考命题专家提出我的意见:就是你能不能在命题方式上推陈出新,按照现在修订的新课标理念就是增加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至于哪些板块可以先行尝试?函数建模已经提了许多年,但是在中学教学一线还没有落地生根,需要高考指挥棒引导,而其它板块,我认为立体几何也是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板块,而其它板块也可以有识之士共同讨论,总之应该让数学教育根植于生活间,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强大的生命力,吾辈数学工作者应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