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目的是什么?


  城镇化的目的是什么?

  一、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亦称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关系等的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二、城镇化的目的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城镇化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但城市化亟需克服“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非公平;以及城市化偏重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忽略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呈现出粗放式生产的非集约等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模式。

  三、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

  城市化质量指标并不单一,而是综合各种指标的指标体系。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素质的综合反映,具体体现在城市发展水平的方方面面。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大类11个指标。第一类,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指标。主要包括3个指标:人均GDP(元/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用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第二类,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指标。包括4个指标: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辆),万人拥有医生数(人),万人拥有电话机(包括移动电话)数(部)。它们分别反映交通、医疗卫生、通信的发展水平。第三类,人的现代化水平指标。包括4个指标: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人)、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以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分别反映人的素质和人的居住环境状况以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结为一体,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衡量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理论上包括4个指标: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平均利润率,城乡之间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由于受统计资料的限制,选择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反映生活水平)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反映生活质量)两个指标来计算中国当前城乡一体化的水平。

  “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可以说“城市化”并不等同于“工业化”, ,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实现城镇化的主导性原则,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问题,还有城市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农民福利、城市建设等的谁来投资的问题。

  在我看来,城镇化的目的是解决城乡发展差异问题,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及保护生态情况下,使城市、资本、产业与人口的协调发展,逐步进行城市化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有效配置,既解决农民吃饭、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也要解决生态、科技发展、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必由之路。

  蔡律   2020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