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危机,“海底捞”为什么又是化险为夷?


这一次危机,“海底捞”为什么又是化险为夷?

2020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让喧闹的地球一下子变得寂静下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大家大都开始回归家庭,希望通过几个月的“家里”生活和工作,慢慢度过这场漫延全球的疫情。

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有若干个行业和城市因此而萎靡不振。餐饮行业首当其冲。在这样的环境下,诸多餐饮门店门可罗雀,只得选择闭门谢客。可是,也有例外。

4月初,一位网友去海底捞消费后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了一段“感慨”,再一次把海底捞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他写道:人均220+,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8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元一位;米饭7元一碗;小酥肉50元一盘。过分了啊。

他自己应该也没有料到,就是那么一篇短短的小文,竟然在赋闲在家的公众当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成千上万的人们不自觉的就此讨论和发泄,使海底捞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焦点。

赞美海底捞的,有之;指责海底捞的,有之。不过,有一个观点倒是双方保持一致:疫情之下,海底捞凭啥涨价?是春节期间的食材涨价?是海底捞品牌在行业的强势地位?还是海底捞在发“国难财”?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海底捞适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4月10日,海底捞总部向公众发出了“致歉信”。全文如下:

亲爱的顾客:您好!

海底捞中国内地门店复业之后,于3月下旬上调部分菜品价格,之后我们陆续收到来自顾客及社会各界的批评、反馈和建议。谨在此检讨如下:

此次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对此我们深感抱歉。公司决定,自即日起,所有门店的菜品价格恢复到2020年1月26日门店停业前的标准。

海底捞各地门店实现差异化定价,综合考虑门店所在地的经营成本、消费水平、市场环境等因素,每家门店之间菜品价格会存在一些差异。

海底捞各地门店推出的自提业务,目前提供69折或79折不等的折扣。我们将在4月25日前改良包装材料,并持续优化成本,希望顾客能够满意。

再次向因此次错误受到伤害的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歉意!

海底捞火锅

4月10日

海底捞致歉信发出后,公众表示理解和认同,一场形象危机很快就烟消云散了。海底捞成为名店之后,类似的情况有过多次,但都被海底捞三招两式轻松化解。每一次危机之后,海底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果是别的企业,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也能够游刃有余应对自如吗?

现在,海底捞是中国餐饮行业毫无争议的“老大”。近年来愈加激烈的餐饮竞争,不但没有威胁到海底捞的行业地位,而且,让海底捞越战越勇,全球各地门店达到600多家,成为影响很大的上市企业。海底捞火锅的发展速度,确实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有些人说海底捞很难学,研究了海底捞好长时间,回到自己的企业里感觉还是学不会。难点在哪里呢?

其一、找不到核心要点。有些企业去海底捞学习考察,拍了很多照片,回来后就开始重新装修,调整菜品,整体服务推向市场以后发现顾客并不买账;

其二、管理人员不热心。企业团队成员去海底捞转一圈,优点没有看到多少,但人家的问题倒是发现一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海底捞还没有自己的企业做得好。用这样的心态去学习,不会有任何结果。

其三、以点带面,过于偏颇。海底捞品牌的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在董事长亲自领导和指挥下创造的传奇性企业,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创始人的智慧和专注。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和推进,海底捞不会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

学习海底捞,可以这样入手:

投资人自己去海底捞打工。没有投资人到店打工更好的办法了。亲身经历,亲自体会,事无巨细,真正掌握。

认真、系统的学习、研究海底捞,真正了解海底捞成功的原理和方法。在没有看懂海底捞的成功模式之前,先不要给自己设限,觉得海底捞就是怎样怎样的。否则,掌握不了海底捞的真谛。

海底捞成功的要素在于投资人的理念和习惯、企业价值观、商业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把注意力放到器皿的选择和环境的装修上是错误的。

投资人一定要做到亲力亲为。自己做到位之后,才会有方法去改变别人。家里面的“另一位”,最好拒绝介入到企业运作当中。两个人在一起会形成依赖,企业会因为无人真正负责而变得平庸。

为自己定一个具体、清晰的奋斗目标,放在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有了目标,才会以苦为乐,激情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