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兆亿
任何管理思想和理论都应该有其合理的解释机制与理论框架,虽然对称性管理会呈现出形式多样的运动过程,但是其遵循的演绎逻辑和运行路径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解释机制作为基础来诠释的。而对称性管理的理论框架则关注于对称性管理理论从单向思维朝着双向思维扩展的逻辑推理过程,并阐述了对称性管理思想独特的逻辑路径。借助文中条理性的综合分析,力求为对称性管理理论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机制及理论框架。
对称性管理的解释机制主要以辨证观和平衡论为依据,重点围绕“对称运动”与“和谐平衡”这条主线,建构起从运动到效果的发展逻辑,并遵循此思路展开相关的解释过程,这对于把握对称性管理思想的整体脉络,以及深入理解对称性管理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探索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形成了对称性管理思想的重要基础支撑。
为了避免关于对称性管理理论的多种解读之可能性,对称性管理在设计其解释机制时,一方面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过于简单粗糙,力求通过符合逻辑的解释机制,展现对称性管理思想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一般涵义上,对称性管理使用“对称”与“和谐”这两个术语来指代其解释机制的核心思想,突出对称性管理过程从“运动”到“效果”的逻辑表达,以及系统功能的“始”与“终”之间相互呼应,以使系统在运动过程的持续发展中能够保持 “对称”与“和谐”的一致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也就是保持系统“运动”与“平衡”的一致性。
对称性管理以辨证观和平衡论为研究导向,运用实践哲学范式来观察和思考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分析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强调要素对称运动是系统发展及变化的主导力量,从推动系统演化的动力角度来剖析管理过程,以便更好地揭示对称性管理的系统运动形成机制及演变规律,从而找到符合最佳效能原则的管理策略,并由此推而广之地运用到各种系统管理之中,这一过程既紧扣对称性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内在逻辑演绎脉络,也是关于对称性管理内涵进一步梳理和界定的必要之举。
对称性管理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内容,前者是以抽象化、一般性的形式存在的理论基础,后者则主要为特定情景下的管理活动。理论部分作为一种引导性规则是稳定的,而管理活动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由实践部分体现的,其中不仅包含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连续过程,而且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变化,其在本质上遵循以实践哲学为主并融入其它哲学思想的外生发展路径。
以对称运动为基础支撑的对称性管理,在总结和借鉴各相关学科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把实践哲学范式应用于管理领域的问题研究,融合自然科学原理和对称运动思维,通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以价值判断为出发点,结合已有事实和事物现象,提出系统运动状态和管理行为标准,并为解决管理问题提供依据。
基于管理思维的基础而言,以“要素对称运动”作为分析问题的起点是划分对称性管理与其它管理的基本标准,“对称性”为管理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辨证思维的角度使要素运动与系统演进形成动态联系。如果把对称性管理进行图景式描述,那么其发展路径是循着系统演化路径行进的。假设,以系统演化路径所形成的连线为发展轴,那么此发展轴在本质上是系统所有要素对称运动轨迹矢量合成的连线,它标示了系统在特定时期的演化路径。由于围绕系统发展轴分布的具有轴对称(或超对称)的要素群共同影响系统演化过程,因此在系统各要素对称运动的本质特征合力作用下,系统的演化路径(运动轨迹)带有某种规定性,此逻辑关联使得要素对称运动具有透视系统演化的功能,也有利于拓展关于对称性管理本质的全面理解
关于对称性管理的实施是循着一定逻辑路径推进的,具体可将其技术路线简述为:明确管理的实施对象系统——设定系统总目标——界定系统“要素对”集合及各自特点——选择对称运动路径(优选主导要素,可酌情单选或多选)作为解题方向——结合解题思路优化调控各分目标要素对称运动(实施循环反馈控制)——修正分目标期望值(要素多选的对应输出)——把要素对称运动输出结果与系统总目标拟合——适调系统总目标结果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输入/输出反馈迭代)——将上述过程融合到解决方案中加以实施。
运用对称性管理来研究系统发展问题,实质上是研究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在效应最大化目标和相关条件约束下,如何实现系统稳态发展的过程,或者说,对称性管理可看作是系统要素对称运动通过博弈而达成和谐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结果响应(即最终输出)不仅依赖于“要素对”的选择,而且依赖于要素双方权重的选择,因此对称性管理存在着系统对称要素双方行动选择的互补规则问题,即通过有效规制要素对称双方的多次择权行为(即根据系统任务和目标循环优选权重),使其达到良性互动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这一过程可以在系统反馈调节机制下不断优化。从这个意义来说,对称性管理研究的是存在相互作用条件下的要素二元选择及其对称运动,实质上就是研究要素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问题,由此也为系统管理如何达到和谐平衡态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关于对称性管理的理论框架之识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理论支撑和框架结构。对称性管理的理论框架不但为研究提供了一种思维视角和理论基础,而且具有理论发展上的意义。对称性管理的理论框架既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连贯性和互补性,同时也从不同视角和关注点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解释,具有较强的实用和启发意义。
(一)理论支撑
实践哲学的基本原理认为,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必然会导致行动的无序和效率的低下。尤其是一门学问的建立,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基础,如果没有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和支撑,这门学问就不能称之为学问。对称性管理理论从建立那天起,就构建了自己的理论支撑和发展导向,力求使相关研究在坚实的根基上按正确方向推进,并保持研究工作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当然,对称性管理理论属于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理论范式,因此加强体系化的理论建构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对称性管理研究,就是关于对称性管理思想和行为所引发的管理领域及其衍生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其发展脉络及其影响的研究。要素对称运动作为对称性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展现了管理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运动关系。如果离开了关于要素对称运动的分析,就不可能理解对称运动与管理的关系,也不可能理解怎样把对称关系上升为管理行为,更不可能理解对称性管理的根本内容——“以对称运动促进系统平衡发展”的实质,从而也不可能理解对称性管理运行及其机制的驱动力。因此必须将要素对称运动放到实践哲学范式下进行思考,加强立论的逻辑分析,并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以提升思维理性的丰满度,以及增加对称性管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对称性管理理论是以辨证法的基本理论为理论之源的,因为辨证法的基本理论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理论,涉及到管理的对象系统之运动与演化,其中包含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由此为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提供了解释基础。管理的对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对称运动,譬如,系统内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对称运动、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对称运动等,但是在其它管理理论中很少出现关于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方面的讨论。又如,管理的对象系统之发展,不但受制于系统内的要素对称运动,而且还受到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对称运动的影响,等等。与此同时,对称性管理理论从单向思维朝着双向思维扩展,突出了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双动力作用,在管理学研究上形成了新的双向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延伸所依托的思想基础和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特点把对称性管理理论与管理学的其它分支区别开来,因为管理学的其它分支较少研究系统要素的对称运动行为,而对称性管理则把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引入到解释管理活动的分析体系之中,故此又引伸了关于要素权重选择的决策机制研究,而权重决策则是对称性管理理论研究的主题之一。
目前,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不太注意管理对象的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因此缺乏相关的理论建构,同时在有关管理问题的理解上也还是比较依赖传统的西方理论,而对称性管理则倡导以一种批判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运用传统的管理理论,并建设性地借鉴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已有成果,以科学态度推动和丰富管理理论的发展,并力图以系统要素对称运动为论点,引领对称性管理理论的确立。对称性管理理论是基于对称运动思维而融合多种管理思想的一种理论,这些理论被深入研究的同时,也使对称性管理被赋予了现实的意义,反映到理论上,对称性管理就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而且可为对称性管理过程简略地归纳出“把握对称运动规律,促进系统平衡发展”的基调。
对称性管理的广义支撑理论为实践哲学、辨证观和平衡论,它们不但分别构成了对称性管理有关概念范畴的逻辑基点,并且通过具体研究的展开而将其赋予了落地化的现实意义。把对称性管理思想归宿于实践哲学领域具有深刻含义,它明确了对称性管理是以实践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强调在对称性管理视域下运用实践哲学范式来研究要素对称运动问题,不但要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进行思考,还必须从实践逻辑的角度进行思考,通过理论内涵与实践内涵的有机联系,树立理论与实践互动发展的世界观。辨证观为对称性管理提供了要素对称运动的理由和依据,即通过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诠释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内在涵义。平衡论则协调了输入与输出的对称关系,通过系统对称运动过程的有效反馈调整,力求实现系统效能最大化。
对称性管理的狭义支撑理论为复杂系统理论、权变理论、解构理论,这些理论与对称性管理理论特色进行结合而产生独特意义,并使这些理论的外延在对称性管理理论中加以延伸。复杂系统理论在对称性管理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从要素运动维度和系统层次维度(要素、系统、环境)进行分析,为对称性管理构筑了分析矩阵,即将系统运动归类为,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对称运动、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对称运动、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对称运动,同时又将各种要素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权变理论使对称性管理理论隐涵的实践哲学思想得以落实,它主张通过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情境化调整及优化,满足不同管理目标的本质要求。解构理论在思考对称性管理理论时,不但关注要素对称运动的意义,而且主张要素对称运动意义的多重性,这是因为要素对称运动的复杂性所致,而系统输出结果的不确定性与其有一定关联。
对称性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结构,其最顶层主要以实践哲学范式的研究思路为引领,而在基础层则主要以辩证法与平衡论的基本思想作为背景理论,同时遵循对称性运动理论作为研究主线,重点从复杂系统理论、权变理论和解构理论的角度来解释系统要素对称运动行为,并通过对称性运动促进系统和谐发展,通过平衡的和谐目标引导要素对称运动的双向建构过程,形成对称性管理的整体框架逻辑。对称性管理框架的建构之所以要融合多种思想和理论,关键在于管理领域的问题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为了对复杂系统所涵盖的各种问题加以思考和处理只能综合运用多种思想和理论。
对称性管理是顺应后现代社会环境的管理变革需求而进行的积极探索,其基本构思循着以要素对称运动提升系统和谐发展的路径推进,并将对称运动与系统平衡和谐有机统合在一定的框架内。对称性管理理论分析框架以对称运动为基本前提,不但深刻融合了辩证观和平衡论的基本原则,而且以灵活的方式较好适应系统运动的各种变化,从而针对性地解决相关管理问题,并最终达到系统和谐的目的。
对称性管理的研究框架大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的对象系统所包含的各种对称性运动内涵,包括对称性管理思维、要素对称性关联、对称性运动机制、运动策略选择等;二是关于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现象的延伸性研究,以及由此形成对称性管理的外延发展。
在对称性管理的分析框架中,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关于“对称运动”与“系统平衡”的正确定义,因为对称性管理的运行是循着“以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实现系统平衡发展”的思维逻辑展开的,只有先回答清楚什么是“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和“系统平衡”这两个问题,真正在内涵上把研究的边界和对象确立了,才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中所涉及的内容,也才能得出合乎逻辑的具体结果。
对称性管理的运行框架具有纵横交织的结构特征,在横向上,系统运动主要由三组关系构成:一个是要素与要素的对称运动,一个是要素与系统的对称运动,再一个是系统与环境的对称运动。在纵向上,系统发展的逻辑关联为:以确定系统目标和优选主导要素为始,以系统要素对称运动为续,以实现系统平衡和谐发展为终。
在对称性管理理论框架中,要素对称运动的关系是对称性管理学理论分析的基础。对称性管理以对称运动为研究对象,本质上就是以那些具有自身特色,以及具有自身运动规律的管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这些研究而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一门有专门知识和理论及方法的学问。对称性管理理论之所以有别于管理学的其它分支理论并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关键之处不在于它的研究对象,而在于它的研究思维和分析方法。故此,通过对称性管理理论分析框架的解析,可以进一步说明对称性管理理论从单向思维朝着双向思维扩展的逻辑推理过程,并显示对称性管理思想独特的逻辑路径,这一逻辑路径是以研究系统要素对称运动为逻辑起点而循序展开的。
由于对称性管理理论是以辩证法和平衡论原理和方法作为主要分析基础,并通过要素对称运动以实现系统平衡和谐发展的,因此对称性管理理论整体框架所包含的核心理念是“对称”与“平衡”。这也是对称性管理理论与管理学其它分支的重要区分,对于揭示对称性管理理论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在管理学的其它分支中,很少讨论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与对称运动方式和系统平衡状况的关系,但是对称性管理理论认为,如果离开了要素对称运动,就无法真正理解系统运动的本质,于是对称性管理理论与管理学其它分支的区别是从基本定义开始的。对称性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学是一门以系统要素对称运动为内涵的科学,并把要素对称运动作为管理分析的重要工具,而且分析框架也是以对称运动为基础条件的,后续的研究均在此基础上展开。
对称性管理具备三大对称内涵以及五大和谐适调能力。三大对称内涵包括:一是要素与要素对称内涵,二是要素与系统对称内涵,三是系统与环境对称内涵。五大平衡适调能力包括: 一是运行机制适调能力,二是内部规制适调能力,三是对称关系适调能力,四是权重适调能力,五是运动策略适调能力。这三大对称内涵与五大和谐适调能力的一个明显共同点,就是在对称性管理环境下,管理方式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以协调来形成有效沟通,并在沟通基础上进行合作,通过合作而产生积极的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