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的又一认识


民族融合的又一认识
喻建国
每个人都属于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成员都具有这个民族的族性。族姓也即民族性,它通过人的语言、书写、动作、对生活的认知和对历史的认知能够非常迅速地展示。族姓还存在于人的基因中,既有很多外在的表现,更有深层的展现。
由此可以看出,族性有两重,一为人的结构展现,另一为人的外在展现。
我们现在已经不止一次看到不少白种人和黑种人,他们在舞台中或是社会生活中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书写汉字,操运着很多汉族的动作,甚至对汉族的文化也有一定根基,但是他们的人体结构展现不同于我们汉族,因此人们不能判定他们是汉族。我现在又在想一个问题,有一些汉族人,他们具有汉族人的结构展现,但是他们不会使用汉族语言,不会书写汉字,甚至有很多动作都和汉族人不相符合,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和对历史的认知更是和我们汉族人大相径庭,这样的人还能不能算是汉族人。也许我们不能一下子就判定他们不是汉族人,但是至少他们已经不是正宗的汉族人了,他们已经处于汉族边缘化。
民族融合在现今世界已经自然地形成一种趋势,但是人类应该认真思考怎样进行民族融合,我在这里想谈谈我的思考。在人的结构展现上和在人的基因选择上,人类应该择优而取,这就需要人类的科学在这一方面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命题。现在更多地是展现在文化上的融合,也就是族性在外在展现上的融合。我们汉族人现在有很多人精通外语,不仅能够流利地用外语出口,还能准确而熟练地书写外语;他们能够习惯西方民族的生活习惯,并且能够在西方社会中游刃有余。同样也有一些外族人,他们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甚至还能够流利地使用汉民族的若干地方方言,他们熟悉汉族文化,很多人的汉语底蕴与文化底蕴甚至还比一般汉族人具有更深的认识和造诣;他们习惯汉族人的生活习惯,也能够在汉族人的社会中如鱼得水。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可喜的人类民族融合现象。
妻有一位女学生,二十多年前,她有了第一任丈夫,是一名黑人,产下一子,后来她和那位黑人丈夫离异,几年以后她又有了第二任丈夫,是一名白人,也产下一子。两兄弟人种各异,一黑一白,都是她将两兄弟抚养成人,黑黄混血儿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白黄混血儿现在也已成人,只是近年来我们未有音讯来往,不知情况怎样。且说那位黑黄混血儿,他毕业后还到我的大媳所在单位中去实习,表现良好,勤勤恳恳,努力向上,宛如我们汉族的大学毕业生。我很想再和妻的这位女学生取得联系,了解两个儿子的近况,这可真是民族高度融合的一个样本。
看来民族融合除了在人体结构上的融合,更要看到文化融合的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