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汽车就是运达美国福特工厂的门口都比福特汽车便宜,因为它的生产成本比较低,福特、通用没有激励去更新生产线、降低成本,要实现经济型态的转变,这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否则无法改变既有的市场格局,无法形成新的消费者市场。
如果没有新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那么市场格局就无法转变,生产者不可能这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条件下去进行生产,消费者在众多的选择中也会倾向于物美价廉的选择。
为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应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投资为渠道的,投资先行,创新的活动才会跟进,消费的自由选择或生产的自由选择,两者不可偏废。它们能够促进生产线的改造、技术的革新、社会生产率的提升。新的投资者才会有这样的勇气去改进生产条件、改进生产线、改进生产关系,重新界定社会经济生活的规则。
政府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过分投资、对企业的补贴会产生抑制创新的可能性,会激励落后生产力继续保持不变,所以政府的投资应该是顺势而为。结合民企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有序地推进。
哪里是生产基地?哪里是市场?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经济发达地区是生产基地,其他的地区是市场,这个基本的、主要的互相关系不应该否认,不过发达地区具有更广阔的市场,也是事实。
服务业、信息行业由产业聚集才能发展起来,工业也是如此,但是市场生产活动不会自主达成。江浙一带能够不断的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过去的手工业、商业活动到现在的工商业生产活动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有一个世代交替、传承的过程,那么其他的地区是需要发达地区的厂商实施在地化战略来启动。非发达地区的市场条件不充足,无法有效地形成产业聚合,自主发展出某一产业。
人们的创造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所以要排除制度性障碍。经济活动首先是人的活动,必须去激发人的创造力,以工代培、将沿海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产业格局、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回去,通过工人加以传承、加以传播。
有一种观念,北京、上海之间的经济联系相对于北京和河北南部的经济联系更加活跃、更加密切,东京、纽约、伦敦之间的经济联系比它们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由此,非发达地区需要形成一个新的中心,它不仅与沿海中心城市分工各具特色,更应该具有相同的产业结构、相同的社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两地之间的密切联系、能够促进市场发展。分工合作没有问题,但社会经济结构相似的城市联系更加密切。
地区之间的联系采取中心-周围模型现在很难成立,中心有吸虹效应,促进周围的资本向中心集中,而很难带动周围的发展。简单的设想,真正发挥效用的应该是中心-中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