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经济的关键是发展公益
廖仁平
提要
市场主体有序竞争赚钱赚物富民,公益产业花钱赚公物强国,市场与公益可以在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非债主权货币价值补偿过程中协同发展繁荣,中国当下内循环经济良好运行的关键在于引入非债主权货币做大做强做优公益产业。
内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内循环经济倡议者中,贾根良与高柏教授相对较有代表性。贾根良教授2010年译校《保护主义:美国经济崛起的秘诀(1815-1914)》(迈克尔•赫德森著)时,就已经领悟了“内循环”经济部分相关奥妙,贾教授分析了美国崛起过程中的高工资、高技术、高能耗、关税保护和美元霸权等原因,强调美国人实际收入的提高对促进内需的重要作用; 2018年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柏在《文化纵横》刊文,探讨外变之下的中国经济模式如何转型,强调了公益提升国民实际收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提出了“休养生息与强筋健骨”的建议…
中国公益产业的一般特征简析
公益产业内涵现并未完全确定,在中国,传统事业单位和一些确需财政补贴的重要国企(以后有必要时可将此类国企转为事业单位管理)等一般被认为属于公益产业,它相对市场主体而言;市场经济主体则指传统的一般以货币利润为目标的市场主体(包括个体、私营、集体和国营等)。
公益经济主战场是公益产业(主要包括绿化、环保、国土整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外,安居工程、义务教育、养老托幼、社区安保、重大公共专利技术储备、各种自然垄断性行业如铁路等…),简单地讲,公益产业的投入产出管理就是花适量的钱最大化产出各种正外部性、弥补市场短板、提升国家竞争力、解决市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等。
传统公益业主要由财政投资或支出支撑,公益业就业者们创造的价值与财政支持转移的价值共同构成公益业产出价值,财政支持的产业天然存在不足不充分的问题。当市场主体仍存在大量相对过剩时,央行额外“公益占款”发行主权货币购买这些市场相对过剩商品投入公益经济建设(原财政投入的公益规模保持不减少前提下),可以实现市场与公益的协同发展繁荣。
中国当下经济发展的理想目标
(1)市场充分发挥竞争创富作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有效供给。(2)公益经济得到充分发展。(3)实现充分就业。(4)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5)促进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
以上中国当下经济发展理想目标可简化为“市场繁荣、公益发展、充分就业、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
如何实现以上发展的理想目标?
倡导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学者们,希望靠科技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发展经济。这种思想很传统,是重农主义的现代形式,但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市场主体相对过剩程度并有可能提高失业率,若这些相对过剩商品不能被及时有效转化其失业危机也难于有效化解,则科技进步反而有可能导致更大危机。
需求侧改进的学者们提出要提高劳动者实际收入,但对如何实现之却并无多少良策。
市场主体有序竞争赚钱赚物富民,公益产业花钱赚公物强国,市场与公益协同发展壮大繁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理想目标。以张二寅为领头人的中国新宏观主义学派相关系列研究成果表明,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是实现这些理想目标的理论基础,“市场-公益”二元经济有机新系统是实现这些理想目标的具体经济制度。
“市场-公益”二元经济体系运行逻辑简析
“市场-公益”二元经济有机新体系产生于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实现方案是非债主权货币价值补偿。新宏观主义一句话精髓“主权货币购买公益商品的同时,为市场主体实物利润的价值实现提供常态化外生性货币源泉。”中,清晰可见主权货币购买公益商品,既补偿了市场主体的实物利润价值,又为公益经济提供了商品源保障。
主权货币动态连续购买公益商品,既动态连续地货币化补偿了市场主体的实物利润,让投资方的货币利润有了常态化实现机制,同时又自动地源源不断地为公益经济输入各种有用的商品,市场经济与公益经济二者间因此而有机地联接成了一种新的“市场-公益”二元经济新系统。可以形象地说是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这座“桥梁”联接了公益经济与市场经济,从此公益经济市场经济间不存在任何矛盾冲突,而是有机地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系统,在这个新的经济系统中,市场经济与公益经济不再对立冲突互相争夺资源,而是互相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新宏观主义之央行发行主权货币购买公共品或储备或免费供国民们分享,因此类主权货币不用偿还所以是非债务性的,显然,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公益占款”发行非债基础货币的方式。“公益占款”发行的非债基础货币通过价值补偿市场相对过剩将其储备转换成公益资产,可以协同性地发展公益并繁荣市场。新宏观主义相关研究表明非债主权货币可以大大改善传统债务金融提升一国金融宏观综合效率。
公益经济之于市场主体,相当于是市场主体的另一个巨大市场,它完全可以替代国外市场且还有更好的综合效果。对外出口顺差拉动经济主要副作用一是贸易冲突二是损失真实商品价值;“市场-公益”二元经济中,市场“出口”给公益经济(即市场主体对内部公益经济领域“出口”)商品得到相应货币利润,公益经济转化这些源于市场主体的实物商品为公益资产,公益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壮大,显然,市场与公益协同性发展壮大,比单纯出口顺差拉动经济更好。
公益产业不以货币利润为目标,即使是收费性公益服务,收费目的也只是为了更高效地分配各种正外部性(避免低效性租值消散),其收费标准也是福利补贴性的是低于成本的,因此公益产业不需要缴税。
中国公益性国企改革当务之急要尽快搬掉“新三座大山”,同时要继续扩大完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也宜及时转归为公益产业,用“市场-公益”二元经济新系统逻辑与其它市场主体协同性联动发展。
公益产业因其发展空间非常巨大而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具有很大弹性,如果再适时配套缩短人均工作时间等措施,理论上讲“市场-公益”二元经济新系统可以充分实现人人就业的和谐目标,即使将来普及人工智能大大减少了商品生产用工人数时,人们也可以多参与公益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储备需求方案
新宏观主义研究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些储备需求实践方案,这些方案提到的领域都是中国内循环经济过程中有待加强的公益建设,此仅仅代表性提出十大方案。
方案一:社保基金出资4万亿购买中铁总公司的铁路资产,央行每年支付2千亿的过路费,相当于正利息,而中铁总公司改组为几大客货运公司,展开合理竞争,提质降价,增进社会福利。该举措可化解中铁总公司的债务危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困境、央行再贷款难题。
方案二:央行支付国家骨干高速通行费,给PPP投资高速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利润,实现房地产去支柱化、进而带动上游水泥、钢铁、煤炭、建材等“相对过剩”行业转型发展。
方案三:央行补贴或购买国民医疗健康基础服务,为国民提供廉价基础医疗及保健服务,实现病有所医和健康中国的目标。
方案四:央行购买或投资建造廉租房低价为国民提供住房,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方案五:央行出资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方案六:央行购买清洁空气,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荒漠绿化,实现绿水青山目标。
方案七:央行支付不满18岁与60岁以上国民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者扶助费用,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的目标。
方案八:央行补贴或购买科教服务,大幅提高科研投入及教育投入,为国民提供免费职业培训等,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
方案九:成立反周期操作的商业银行储备基金,以低于行业成本价收储煤炭、钢铁、稀土、锡、镍、铟等稀有金属,在经济高涨时抛出,以稳定产出规模,避免供给的暴涨暴跌。
方案十:建立专利、艺术品、勘探成果等新财富股份市场,央行逢低择优买入重大的专利、艺术品、勘探成果,遴选合格企业免费实施。从根本上实现专利、艺术品、勘探成果公共品化,实质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储备前延。
储备需求理论结合中国政治经济实际需要,可以与时俱进地设计出成千上万的实践方案,管理者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边际效用相对最大的方案优先实施,逐步推广普及…
中国“内循环”经济实践方案建议
立即启动“市场-公益”二元有机新经济体系的运行,央行研究发行非债主权货币增加公益建设投资规模。
首先搬掉新三座大山,还教育医疗住房等的公益福利性,其它公益根据现实边际效用大小等逐年推进…
改革开放四十中,原本属于公益福利性的教育医疗住房等产业部分甚至大部分被市场化了,虽增强了这些部门的创利积极性但也增大了国民生活负担,严重透支了国民消费力,致使其它方面的消费严重不足;现趁着国内启动内循环经济之机,应立即还原这些产业的公益属性以提高国民实际收入提高消费能力,进而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
国民实际收入的提高不可能单纯靠市场实现,市场主体要保持竞争力,提高工资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当下中国经济中市场主体总体债务水平已经较高,其总体债务利息负担已经较重,能让市场主体正常开工保障基本就业率不严重下滑已经不易。所以,中国当下提高国民实际收入提升其消费力的方案主要在增加公益投入强化公益保障。
在保障原财政投入规模基础上宜增加非债主权货币投入公益建设,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充分的价值补偿让市场主体宏观货币利润有一新的补充源,市场主体有钱赚,各类基本公益又得到充分保障,国民们自然就有钱花也敢花钱了,内循环经济自然就会有较好的结果。
世界经济宏观展望
“市场-公益”二元有机新经济体系,适用于同时存在市场主体与公益经济领域的国家,不适用于绝对纯粹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的国家,因为在这些绝对纯粹的一元经济体中,不存在市场与公益二元互补的可能性与操作方案。
当今世界绝对纯粹的一元经济体基本不存在,资本主义中也存在不少社会主义公益内容(福利形式表现之),市场发挥活力,公益保障公平基本成了各国共识,此决定了世界各国都有应用“市场-公益”二元有机新经济体系的政策空间。
“市场-公益”二元有机新经济体系就是专门为一国经济内循环政策准备的,它的理论基础基于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实际操作方案由非债主权货币价值补偿完成。各国若根据本国国情合理采用“市场-公益”二元有机新经济体系进行本国经济内循环,协同发展本国市场与公益,都可一定程度强国富民。
各国用“市场-公益”二元有机新经济体系协同发展其国内经济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找到相对比较优势产品用于国际平衡贸易,各国都能公平地分享商品消费剩余,贸易冲突将被大大缓解甚至可能被基本消除…
结语
市场激发活力创富,公益保障公平和谐,市场与公益二者协同发展壮大才是各国经济发展理想目标。综观人类经济发展状态,市场发展较充分相对过剩较严重但公益建设却常常有所不足且二者间并未形成有机互补协同状态。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之非债主权货币价值补偿市场主体相对过剩商品,为市场主体相对过剩商品“出口”本国公益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方案,所形成的“市场-公益”二元有机新经济体系可以根本改善人类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当下因内外部经济环境强调内循环经济,宜以“市场-公益”二元有机新经济体系为基础,启动非债货币价值补偿方案,增加公益投入,发展壮大公益经济同时繁荣市场经济,从而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目标。
2020年8月7日
(本文已在第1经济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