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潭日记121:渔父家风
晏弘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开头,仙女七姐妹逃离天宫拨开重重云雾偷看人间烟火,大姐望到打鱼的渔夫,唱着赞道:“渔家住在水中央,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啊,一网粮。”渔家的隐逸之风,劳作之美,随着温婉、圆润的唱腔悠扬开来,令人回味。
有渔家,就有渔父,就有渔歌。唐代新乐府诗歌运动先驱顾况有首《渔父引》:“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隐隐有一种性感之美。说起顾况,有段关于他和白居易的趣闻: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作拜谒大诗人顾况,顾况看其姓名,熟视一番,正目道:“长安米贵,居之不易。”乃读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转而赏识不已,赞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多方举荐延誉,白居易声名大振。顾况工诗,擅画山水,高寿,活了94岁。
与顾况同时代的张志和有首《渔歌子》更加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风景如画,隐士之风,传于后世。张志和27岁就弃官隐居修道,渔樵为乐,某日和湖州刺史颜真卿游湖,因醉酒溺水而死,年仅42年。
北宋诗人黄庭坚有意将顾况的《渔父引》和张志和的《渔歌子》合为《浣溪沙》而作了一首《渔父词》:“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写完后,踌躇满志,面请苏东坡题跋,自称最得意处以水光山色替却玉肌花貌,此乃真正渔父家风也!苏东坡在跋语中首肯了清新婉丽,末了戏谑一下:“才出新妇矶,又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大澜浪乎?”何谓大澜浪?宋元时语,乃放浪无羁,大浪荡鬼也!
其实,苏轼47岁时离开谪居五年的黄州赴任汝州途中,一苇扁舟沿长江而下,尽情领略黄州、黄石一带秀山丽水和田园风光,耳濡目染到渔父生活的情景,想到前贤张志和的《渔歌子》,心思一动,即景作了一首《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此处世外桃源,渔父家风,令人神往。
想那渔父打鱼归来,暮色弥漫,四顾茫然,烹鱼饮酒,欣然一饱,回忆往昔,念那旧人,也会有所感叹,我也借酒一用,与渔父执桨共歌《长夜慢》:
“春风过境发新枝,
我想听那枝上声。
花开正当妙龄,
流云意在知音。
你那每一次转身,
如我的诗在转韵。
扬眉醉过几回?
一夜长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