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剩宴”说不,不止于出台《规范》
刘纯银
近日,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和中国烹饪协会起草的《宴席节约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规范》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经营通用规范、职业道德、宴席节约服务标准等都做出了相应要求,涉及宴席的采购、原材料包装、菜单定制、餐后打包等整个流程。(9月3日光明网)
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一些餐饮陋习和浪费现象仍不容忽视,特别是宴席,不仅是餐饮消费的重要形式,更是餐饮浪费的重灾区。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在此背景下,国家想通过《规范》来约束“舌尖上的浪费”,不失为一着好棋。但笔者认为,杜绝或减少“舌尖上的浪费”不能止于有关部门出台的《规范》,还需其他措施配合,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分析“舌尖上浪费”的原因,有些消费者是为了面子,请客时一般多点几个菜,不至于因为菜不够吃引发尴尬;还有就是宾馆、饭店为了获利设立每人最低消费,客观上纵容消费者多点菜。对于公务宴请、公司单位之间迎来送往等方面的浪费原因,无外乎这些宴请一来花的不是经办人自己的钱,二来每次宴请都有单位领导参加,让监督流于形式,当事人自然乐得吃好喝好,留下个慷慨待客的好名声。
因此,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除了建立宴席约束机制,以规范的形式引导宴席生产、服务和消费行为,逐步改变宴请的唯面子陋习外;还还得对症下药,根据浪费的具体原因出招。比如,在墨西哥,财务制度十分严格和细致,且只有具备一定级别的公职人员才有资格动用招待费。如果因公请客吃饭,必须遵循规范的审批流程:通常得先填写一张“宴请申请”,详细注明宴请对象、吃饭缘由、餐厅地点和大致开销等信息,然后呈交部门主任签字,接着提请由6名上级部门领导组成的理事会审议,审批时间最长一周。同时,为防止公款腐败,单位每个季度都会将招待费的支出明细在网上做出公示,以便公众查阅和监督。在德国,公职人员同样也不能随便请客吃饭。政府的财务制度卡得很严,报销手续复杂。尤其是德国被认为是处罚食物浪费最严格的国家。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食客一旦被发现浪费,轻则受到“警告”,重则由相关部门按规定罚款。在日本,政府举行活动时,除少数必要的礼仪性场合,绝大多数不设公费宴请。活动参与者多是吃食堂或外食套餐等,即使有聚餐活动,基本上也是当事人自掏腰包,以AA制居多。再比如,国内也有些单位宴请一律在单位食堂吃自助餐,且规定自助消费标准。这些都从源头管住“舌尖上浪费”的举措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总之,制止宴席浪费是转变消费观念的一个重要举措。要想在全社会真正建立起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不但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出台相关《规范》,更需要从制度等方面强化行为引导和规范。
新闻链接:https://politics.gmw.cn/2020-09/03/content_34149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