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向死而生的勇气?(9月22日)
人终究要死亡,但是不会因为这个必然的结果就选择不活着。每个人的活法不同,至于活法,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自己选择了活以及自己选择了怎么活。
我们注定无法得到期待中的成果,因为再不舍都注定要别离。我们注定将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注定将什么都带不走,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力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穿过的衣服,我们所用过的东西,都将随着我们化作尘土,我们的后代也将把我们遗忘。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向死而生并不意味着真的选择去死,而是意味着在邻近绝望和死亡的那一刻,选择更好的去生存。
向死而生需要勇气,岁月让我们负重前行,同样也让我们的一切努力都一笔勾销。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沙滩上的城堡,天边的火烧云,在天际划过的流星与彗星,我们自己的激情与梦想,再美丽都仅仅是昙花一现,把眼光放长远,我们貌似漫长的生命旅程仅仅如白马过隙,转眼就会到告别的时候,甚至即使想告别,我们都无法得到充足的时间让我们告别的时候更从容。
我们都晓得宇宙间一切物,都必然要在时间的维度里存与灭,具体到生物界便是生与死。对于生与死,除了万物之灵长的人是先知先觉的,一切生物都是不知不觉的。简言之,了解并乐观地面对这一切,是人特有的本性,也是人最大的、最可贵的勇气。
既然我们所拥有的终将归零,如何得到向死而生的勇气?核心其实是具有“退而求其次”的心态。
古人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而人从古至今追求的也就是从道到德,再从仁义礼到智信的逐渐退而求其次的过程,就是说求道不成则求德,求德不成则求仁,求仁不成则求义,求义不成则求礼,求礼不成则求智,求智不成则求信。
春宝认为,人所追求的从结果到过程再到细节再到切身感受的一再退而求其次的过程。人都说结果对了一切都对了,那么其实任何结果都是阶段性的成果,不管如何自我标榜,以及别人给贴标签,赋予相应的荣誉,一切都是浮云。既然无法追求结果,结果都是一场空,那么我们去追求什么?
过程是退而求其次的东西,昙花一现、流星划过、烟花绽放,梦想的意识,都仅仅是一段时间的璀璨,过程是独特的,就如某句情话说的“此刻我的眼中只有你”,虽然有些矫情,但客观情况就是如此,你可以把那个“此刻”变成几天,几年甚至余生,时间越长越是珍贵。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去迎接那个过程。
过程是由很多细节组合而成的,就如一个线段是由无数个点组合而成的。商业管理讲“细节决定成败”,人讲“活就要现在”,细节需要专业素养,需要专注需要专情,把控好细节就把控了过程,当然并不是说细节好一切都好,以结果论一切都无法追求而只能无奈接受。所以所谓细节把控是让过程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为了让对于细节的感受程度更美好一些。
细节的成败唯一标准是相关各方的感受,虽然表达起来也会骗人,传递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感受,自欺欺人,但“日久见人心”,时间可以辨识一切谎言,而要主导别人的感受,就需要走心,感动别人的前提是感动自己。走心本身就是修行,不管是在专业职场,还是在生活桥段,处事,走心是以自己的感受为基础。
试想,摩肩接踵的世界,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即使有缘相聚,能做到相知相守的又能有多少?即使可以做到相知相守,当大限临近,还是要独自面对。对死亡的感知,听来的都很恐怖。所谓“死者为大”也是以对往生者承受痛苦为基础,以俯视的角度来看待的,确实人是在虚弱过程中逐渐幻灭的,我们对快乐享受和愉悦的追求是贪婪的,对痛苦和无助都是恐惧的。
美好的感受之中,通常都不会致命,即使致命,那些感觉也会转变成为折磨。所以虽然我们都讲究临终关怀,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是陪伴,是让其安详地跨过那扇门,我们用语言、用动作,用眼神送其离开,而不是依依惜别。更不是要让其忏悔纠结,只有如此才能给别人向死而生的勇气。
至于我们这些正在走向死亡的人,就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让我们真正做到因释然而无惧,面对这个世界“临行”之前,收拾停当,为自己供养向死而生的能量。
有人说:人这辈子一共会死三次。第一次是当心脏停止跳动,从生物的角度来说就是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所认识的人都来祭奠,就意味着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自己的人死后,那就真的死了,姑且认为是影响力的消亡。春宝认为,我们没有办法去决定前边的两个,从生物角度和从社会意义上的生命,唯一可以影响的就是最后的影响力的消亡。
多做于别人有意义的事情,多做于别人有启发的事情,多做于别人不会后悔的事情,多做让别人称颂的事情,多留下理性思考的成果,如此可以尽量延缓我们的影响力消亡的速度,这也可以让我们获得向死而生的勇气。
贾春宝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