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股市中,可能也只有A股对IPO节奏和融资规模争议不休,投资者屡屡爆出圈钱市的质疑,而专家媒体力挺IPO 最大化支持实体经济,回顾A股历史,IPO总是成为股市一个博弈的筹码。
证监会不止一次的强调合理科学安排IPO 融资规模,会照顾市场的承受力,不可否认的是IPO 节奏是不断加快的,一方面是市场规模增加承受力提升,另一方面是市场需要承担更多的支持实体经济重任,承担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IPO不得不快;三是IPO 堰塞湖长久不能化解,IPO 任务繁重,可是依靠加快IPO始终不能化解IPO堰塞湖。A股上市公司家数突破1000家和2000家分别都用了10年的时间,突破3000家的时间缩短到6年,而此次突破4000家的时间进一步缩短到不足4年,显然A股扩容正在加速进行中。
随着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实施和主板IPO 常态化,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今年尤其是最近IPO 明显加码,每周十几家的IPO 让市场感受到抽资的压力,美国股市不断创历史新高,A股走势明显显示资金不足投资者信心不高,成交下滑,股市出现疲态,要不是北上资金关键时刻流进救场,股市恐怕要破位下跌了。媒体统计,截止9月17日,今年A股IPO数量已达262家,创近3年新高,距离被称为“IPO大跃进”的2017年还差176家。不过,按7月后的新股发行速度——如今年8月A股IPO数量达到63家,今年IPO总量创近十年新高问题不大。而今年IPO金额实际上已经创出了近十年新高,截止8月底就已经超过了3000亿元。面对今年IPO的喜人局面,上交所方面9月18日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今年上海股票市场筹资额位居世界第一位,当有关方面对于融资第一而自豪的时候,有没有关注到A股指数依然是历史高位的半山腰,十年一回首,人在灯火阑深处是美妙的,可是股指还是那个点位,就显得充满了悲剧色彩。
上证综指十年涨幅基本就是零,固然有指数设计问题,那就是金融等周期股权重过大,但是也有股市本身制度问题,那就是IPO 过多过滥,经常性被市场投资者质疑为无底线的圈钱,有了这样的质疑,投资者还会源源不断的携带资金而来吗?顶多就是在利好政策刺激下,大家蜂拥而来,股市出现短期疯涨,疯涨以后就是漫长的阴跌,运气好的捞一笔就走,运气不好的就成为韭菜亏了钱,也就有牛短熊长的称誉。
股市牛短熊长不仅仅在于IPO 不可控,更在于注重融资下,IPO 质量不高,财务造假或者是财务粉饰较为普遍,很多上市公司上市前业绩高增长,上市以后就业绩增长下滑甚至亏损,缺少值得长期持有的好公司。增加IPO包容性下,过汇率创新高,不少遭遇媒体质疑的公司成功上市,会不会有一些东郭先生蒙混进来,也是一个大问题,不少公司上市以后业绩大跌,说明了什么?
最近媒体舆论关注了IPO 节奏问题融资规模问题,市场走势也是算不得强劲,屡次出现回调,或许是为了安慰市场投资者,或许是回应媒体的关切,或许是正常的制度安排,证监会指出:“准确把握各板块定位,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不断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科学保持IPO常态化。”这样的回应证监会曾经有过:“证监会一方面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积极支持股权融资,不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暂停IPO发行;另一方面也会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保持平稳的发行节奏,不搞大跃进式的集中核发批文。”,可是这样的回应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出现了连续每周十几家的IPO ,让市场再一次感受到IPO 的压力,证监会再一次的做出IPO 回应要科学保持IPO常态化,问题在于一周多少IPO 才是科学的常态化,监管、媒体、专家、发行人和投资者很难达成共识。
”均衡投融资双方利益'可能是一种追求,理是不错的,但说起来太容易,做起来太难,A股定位于支持实体经济,注定会更偏向于融资,会承担太多额外的任务,就会弱化投资功能,从而把股市是一个财富管理平台经常性的忘记了,支持服务功能就会不断突出与强化,不经意之间就出现IPO 加码发行。
作为投资者无力改变管理层IPO 节奏和融资规模,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去适应IPO 超速发行,谩骂吐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唯一要做的就是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