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假期(29):宜良·六十八道拐


 又到假期(29):宜良·六十八道拐

2020-7-22

宜良的“六十八道拐”是个网红景点。

其实有没有六十八道拐是个问题,“六十八”是个概数,我觉得不会超过五十。而且,就算有一百道拐你也看不到,在山下看不到,在山上也看不到。网上那些图片都是用无人机拍的。我上次去的时候听司机说,火把节的时候社区请周边的老头老太太沿着公路举火把拍照,每人三十元。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壮观的六十八道拐火把照就是这样来的。

我对六十八道拐倒是有比较好的印象。当初修这条公路,就有着制造景观发展旅游的想法。本来是可以用几个大弯到达山顶的,那就只是公路。沿着山脊走,用连续的密集的弯道,就有看头了,可以成为旅游景观。那山其实不陡,估计就是三十来度的样子。因为这密集的弯道,可能会给人像怒江七十二拐那样的想象。怒江七十二拐,翻越的可是七八十度的陡坡。这村里的干部真的是很用心,真的是有着为人民服务的热忱。他们不仅带领大家修了公路,还将其策划为网红景点,还指导山上的农户开农家乐。因为这网红公路,山上靖安哨村的旅游经济红红火火发展起来。

我们上午十一点出发,十二点就到了六十八道拐公路的起点小坡脚。上山,熟悉的侧砖铺就的公路。路边的野草很茂盛,把作为景观的玫瑰花给盖住了。田埂上的梨树挂满了果,是那种已经成熟的米黄色。桃子还没成熟,毛茸茸的。板栗也密密麻麻挂满树枝。我上次来的时候过了季节,没有看到什么水果。

到第一观景台,停车休息。正对面,就是岩泉寺所在的黑森林。因为疫情,寺庙还没开放,这次去不了。一中年男子骑摩托车过来,停好车,在亭子下抽根烟,倒头在石凳上睡觉。应该是附近村庄的,专门到这亭子来睡午觉的。碰到几位拎着篮子在路边地里转悠的女子,是下边宜良城里的,到山上来找野生菌。

到了山顶的靖安哨村。跟我一年前来相比,村口多了两家农家乐,还有一家专门经营多肉植物的苗圃。村里好像很安静,看不到游人。我上次来的时候,一进村就听到农家乐传来的欢歌笑语。到村中央的广场。一对从山下上来卖日杂用品的夫妻正在收拾摊子,准备离开。说一直没有生意,不想等了。广场边原先有个小卖部,门口还有个肉铺。我上次来的时候这里围着一群村民。现在小卖部和肉铺都没有开门。倒是有三五位老头老奶,坐在树下聊天。

到西边观景台看了看风景。一点多,得找地方吃东西了。因为疫情,很多农家乐都没有开门。希望寄托在村东头的“彝之家”,他们家要是没有吃的,就只能到山下的宜良县城了。我上次来的时候发现,“彝之家”是最热闹的,到他们家吃饭的,将车子都停到了大路上。

“彝之家”在村东头的小山包上,有水泥路上去,路修得很好。路的尽头是个花园。各种花卉,姹紫嫣红。大丽菊,灯笼花,指甲花,海棠花;还有一些果子,海棠果,梨,苹果,油茶果。左边是一排餐厅,被花丛包围着。外边两座亭子,是开放的餐厅。往里三四间屋子,是室内餐厅。

我喊了两声,有人回应。沿着花园中间的小道往前,尽头处是厨房。三位女子在收拾菌子,看起来是婆婆和女儿及儿媳。站起来打招呼的穿黑衣的胖胖的是儿媳妇。她们正在收拾的野生菌,主要是牛肝菌和青头菌。有的是自己捡的,有的是从村里人那里收的。他们将菌子收拾好,切片,油炸,可以留到以后待客用。

我跟老太太聊天,讨教怎么识别野生菌。老太太讲了个笑话。一个毛胡子老倌去买菌子,指着一篮子黑牛肝问主人,“这个叫什么?”卖菌子的说,“叫毛老倌”。毛胡子老头不高兴,以为别人拿他的毛胡子开玩笑。其实,在当地牛肝菌就叫做“毛老倌”。

我问有没有饭吃,着黑衣的儿媳妇儿说有。因为疫情,一直都没有客人。我们俩应该是他们家今天的第一桌客人。我要了一个牛肝菌,一个炒腊肉,一个青菜汤。腊肉自然是他们自己杀的猪,自己的腌制的;牛肝菌就是他们正在收拾的,应该离开土地不会超过三四个小时;青菜是下锅前才从地里扯来的。

我们俩在花园里拍了一会儿花,我们的菜就做好了。就摆在外面的亭子里吃。这是我坐过的环境最好的餐厅了。一侧是花园,各色的奇花异草;一侧是山谷,森林,蓝天,白云。老板还送了我一壶白酒,随便喝。

如此之美景,如此之美味,真的让人陶醉。

最后,人家只要了我一百块。

我觉得是占了别人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