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万古功名骨,茂陵独具特色 是研究中国皇陵的重要标本
曾祥裕风水团队再次走进陕西茂陵考察皇陵风水
曾祥裕 曾海亮
(温馨提示:赣州杨公风水养生堂决定将于2020年10月1日 开班,欢迎有志于传承杨公古法风水学子前来来赣州学习。咨询电话和微信号13766307454)
时隔五年,曾祥裕风水团队再次走进陕西茂陵,这次弥补上次跟随导游,只参观了霍去病陪葬墓,而未看到茂陵的缺憾。
曾祥裕风水团队再次走进陕西茂陵考察皇陵风水
从茂陵选址来看,注重堂局。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县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汉武帝刘彻: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
汉墓命运较惨,十墓十盗。汉昭帝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茂陵被盗掘。但也由此了解到茂陵地宫所藏珍贵宝贝。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
《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从墓形来看,茂陵独具特色,是研究中国皇陵的重要标本。
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
茂陵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茂陵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重。
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
《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西安之行,再次走进秦陵,乾陵和茂陵,它们分别是秦代,汉代和唐代皇陵代表作。它们也是皇陵风水经典作品,内涵深厚,每读每有新发现和新感悟。
皇陵选址皆重视龙脉和龙水交配。
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北夹于秦岭山地和北山山脉之间,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西而东的渭河,流贯条形的关中平原,故亦称渭河平原。古代这一带属秦国,长约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西周、秦、汉时代,关中是全国最富饶之地,其财富占全国十分之六。
古都西安即坐落于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沣河、沪河、灞河等八条河流,从秦岭北麓蜿蜒而来,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景象。
属于秦岭山脉的华山、骊山、终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罗列市区之南,重峦叠嶂,云蒸霞蔚,构成了美丽的山水风光。
而位于关中腹地、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14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
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
从墓的形制上来看,秦陵和乾陵为依山为陵,而汉陵则为堆土为陵。
汉陵则为堆土为陵
从陵墓坐向来看,皇陵多为子山午向,或兼壬或兼癸。但秦陵却为坐西向东,而乾陵和汉陵为子山午向。这说明,秦陵突破了条条框框约束,因地制宜,以内乘龙气,外接堂气为选址布向的最高准则。
比较它们的风水效果,秦陵和乾陵紧倚龙脉雄健饱满,自天而下,行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合郭璞《葬经》"内乘龙气,外接堂气"以及"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神位理念,而茂陵则远离龙脉,纯为脱脉之穴,在旷野之上封土而成,左右前后空缺,有吹风之弊。不仅如此,而且易被盗。
由此可证,秦陵开依山而建先例,而乾陵步其后尘,但汉陵乃将平地封土,推广至极至。
它们之所以有区别,与风水理论不断完善有关。
但可以肯定的是,秦,汉,唐风水以形法为主,八卦二十四山正五行论生克,没有复杂的坐度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