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一些书都涉及探讨社区团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社区,人们的联系比较密切,人与人之间在金钱关系之外,还有更多的其他的社会因素维系着社会的运转,经济活动因此也在增加。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富人们和穷人们渐渐的彼此隔离开来,社区也在渐渐的解体,这样就使得经济陷入停顿。
还有什么样的因素窒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经济呢?有的论点认为是金融活动的扩张,人们利用金融手段和工具去开展投机活动,实体经济因此萎缩,在金融活动日益猖獗之下,一个国家的生产停滞,整个社会经济也就停止下来,这也是一种观点。
市场经济需要通过资本的运作方式来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进经济的发展。只有市场才能为资本找到施展的空间,也正因为资本的日益完善和发达,市场才能够扩展开很多的社会活动。
通过资本来衡量,由资本来维系经济活动的开展,这促进了人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不过这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并不是决然成立的。通过非市场向市场转变促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因为生产效率的提升,直到社会的物质日益丰富起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但是社会的生产不可能无限的发展下去,人们的需求不可能得到需随心所欲的满足。
梁启超强调西方社会以经济效率来运作的这种方式有很大的不足,因为人们的生活不能完全直接的以金钱来衡量,以金钱来维系。单纯的强调效率来促进发展,也会遭到各种阻碍。
经济学家指出资本主义能够在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中重新恢复过来有一定的原因,首先是殖民地市场的开拓,推而广之,就是非市场领域向市场领域的转变使得经济危机得到缓解,中国经济在遭遇发展瓶颈的时候也在采取相似的措施,扶持农村、基建等成为特别有力的工具来缓解生产和消费不匹配造成的困顿。
但是非市场领域向市场领域的转变也会有很多的瓶颈,人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社会活动都资本化,市场化,也就是隐含着不能够完全以效率来衡量。市场经济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所有的社会活动是以效率为先导的,所以它必须寻找更加广阔的市场,必须积极地将触角深入到各个角落,那么他必将也会引起在市场化的过程当中,有一些社会的因素成为它的反对力量。
话说回来,维持社区的团结似乎是经济繁荣的基础,那么要发展经济,维护社区团结将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当然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中国社会一个朝代勃兴的时候,整个社会的风气也比较的清正,但是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扩大,资本日益过度的介入经济生活,它就会造成社会的解体,造成基层阶级的对立,造成贫富差距。
一旦生产者无法消费,富足者没有必要消费的情况之下,生产的过剩和消费的脱节将会窒息这个经济体系的发展,似乎所有的论点都是在遏制过度的资本化、市场化。
那么,维护社区团结、增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出路在哪里?有人说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共享成为一种可能,人们可以免费的提供一些产品,那么将来这样的产品将会日益增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之后的美国社会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就是社区特别团结的社会,穷人和富人之间密切联系的社会,就是存在很多人们共同担当的社会活动。有一些在市场化之外的活动来维系市场的发展、来维系资本的运作,而且在这样的条件下,资本才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现在我们也在发生着这样一种变化,就是更多的活动用金钱来衡量,以货币为中介,各种社会活动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通过金钱交易的方式来开展,似乎人们得到了满足,比曾经互助团结的社区条件下获得了金钱的收入。但是资本它有一种趋向,就是钱生钱、利滚利,在这种情况之下,有钱人会越来越有钱,没有钱的人会慢慢的落在后面,被社会所淘汰,这就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对立,在经济活动当中出现的合格也就一致了市场,它本质上的统一。
所以,在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国家干预经济的辅助,或者说两者需要同步的进行,让这个社会在公平的轨道上发展,使得资本这头猛兽有所节制。
资本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税收的改变,人们会不经意之间发现很多的税加在自己身上,减税和增税都无法改变因市场化所带来税收的增加,很多曾经不收税的领域因为市场化成为一种税源。税收确定了货币的国家地位,税收从根本上是为货币背书的,如果没有税收,货币的公正性就无法成立,人们就无法相信这种货币的购买力。
但是,税收的增加也会扭曲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认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也需要寻求利益最大化。那么这种情况之下,国家和个人的观念上就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会造成人们的疏离感,就会产生与社区解体相似的结果。有人说这应该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必然所有的现象,所以不应该去过度的解读它,但是这些因素却在摧毁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