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熊猫创意经济,促进国家公园持续发展


 

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国宝级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保护工作一直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大熊猫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2016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0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试点方案,明确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解决好跨地区跨部门的体制性问题。2018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四川成都揭牌成立,标志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拉开帷幕。三年之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正式设立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内的第一批国家公园。至此,大熊猫国家公园“转正”。

诚然,国家公园重在保护、教育、研究,但是对所在地政府和居民(尤其是刚刚脱贫摘帽的欠发达地区)而言,获得经济效益仍是重要诉求;对游客来说,仍需要丰富的体验(而不是走马观花、打卡发圈)。纵观目前几个以大熊猫基地对游客开放的“生态”旅游景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游览内容不够丰富、展示方式单一落后、体验度不高等问题。这不仅与“国宝级”“世界级” 旅游资源不相适应,跟游客深度体验的基本需求不相适应,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正当诉求不相适应。

国家公园有严格的保护制度,生态系统脆弱而敏感,可以动用的耕地、林地、宅基地甚少,无法像城镇型旅游地、大众观光型旅游地那样大兴土木,规划建设商业设施、配套地产与相关产业(如特色种养和加工制造)。对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来说,依托四渝人才库和网络平台,引进文化创客与科技创客,用好非遗元素,重振乡村手工业,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创意经济,加强以熊猫为主题的内容生产,形成结构合理、层次丰富的旅游供给,深化游客的游览体验,延长停留时间,增加辐射带动作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持续发展道路。

那么,如何发展熊猫创意经济呢? 放眼全球,回望过去,下列案例是值得研究、借鉴的。

案例一:清迈动物园开发熊猫粪便纪念品20031012日,从四川来到清迈安家落户。根据协定,“创创”和“林惠”将在泰国客居10年,而它们在泰国产下的后代都将被送还给中国。泰国政府特意投资5000万泰铢(125万美元),为它们专门建造了1000平方米的熊猫馆。然而,让动物园工作人员头痛的是,两只大熊猫每天排泄出的粪便重达25公斤左右。于是,园方想出一条妙计,将富含竹浆的熊猫粪便制成纸品,然后再加工成熊猫纪念品出售。用熊猫“粪便纸张”制成的纪念品包括:印有熊猫头像的各种扇子、贺卡、钥匙链等。此外,游客们甚至还可以买到经过干燥后的熊猫粪便。据估计,清迈动物园每年可从熊猫粪便中获得30万泰铢的收入。几年之后,国内才见成都大熊猫基地推出类似旅游商品。

案例二:美国好莱坞借助中国元素推出卡通大片2008年夏天,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全球市场推出,在各地都受到观众欢迎,非常卖座。这部卡通片堪称美国软实力的代表作。创作者将熊猫与功夫这两大中国元素结合起来,将中国美术、音乐乃至于烹调、针灸和书法等因素融为一体,以轻松幽默的风格,正面地以纯中华的背景,完成了这一创造。肥胖憨厚的熊猫阿宝,居然能够成为“龙战士”,击败邪恶的“豺狼”,故事的叙述却又令人信服。虽然故事框架不出老套,但是角色的新鲜组合与前所未见的中华元素大整合,特别是导演巧妙借用许多港产功夫片——从20世纪6070年代的经典片到近年新片的创意并且推陈出新,使华人观众都能露出会心的微笑。有评论文章在赞赏《功夫熊猫》之余,也觉得遗憾,认为如果是中国创作者能够拍出就更好了。更遗憾的是,在各大熊猫基地,充斥眼球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传统熊猫形象的纪念品,见不着“阿宝”的身影,更别说衍生产品了。

案例三:日本北海道旭山动物园的展演创新。过去说起日本最有名的动物园,人们自然会提到东京都上野动物园。而如今,说到人气最旺,当属位于日本北海道旭川市郊外的旭山动物园。在过去,拥有超高人气的旭山动物园,也曾经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废园的危机。能够走出困境,靠的就是园长和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园内的饲养员们充分意识到展示的重要性,将称谓改为“饲养展示员”,每一位饲养展示员在精心喂养动物的同时,潜心研究展示动物自然生活状态的方法。旭山动物园成功的理念可以概括为“行动展示生态展示”,集娱乐、休闲、教育、自然保护等功能于一体,打造出动感活泼的全新动物园形象。“行动展示,生态展示”使旭山动物园变身成一个秀场,每天演绎精彩的动物生活秀。

 

在上述三个案例中,清迈动物园熊猫粪便纪念品体现的是借鸡生蛋、点屎成金;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的思路是借题发挥、跨界融合;日本北海道旭山动物园的成功经验则是活化展示、体验创新。借鉴这些经验,成都“熊猫王国”、都江堰“熊猫乐园”、卧龙“熊猫家园”、宝兴“熊猫老家”、碧峰峡“熊猫山谷”完全可以有更加新颖、独特、丰富的创意。例如,开发“熊猫餐”“熊猫宴”,提升餐饮特色,改变天天柴火鸡、酸菜鱼、牦牛肉的局面;卧龙—耿达在暑期设立“熊猫学院”,面向中外青少年推出主题研学活动;用好“功夫熊猫”等IP,开发衍生产品,增加“国际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