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任高校博导,彰显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刘纯银
近日,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95后”博导冯磊引发关注。媒体注意到,网友热传的内容来源于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7月的一篇推送。(10月19日《光明日报》)
据报道,冯磊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尽管今年1月冯磊入职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时仅25岁,既是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但纵观冯磊在ICML、NeurIPS、KDD、CVPR、AAAI、IJCAI等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与中科院一区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十余篇论文,以及担任国内外多种顶级期刊(会议)审稿人,足见他的学术水平和能力非常出色,且得到业界普通认可。由此可见,冯磊25岁任985高校博导靠的实力。
其实,近年来像这样的选人用人并非个例。如去年10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届博士毕业生侯涛刚,一毕业就被北京交通大学聘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副教授。还有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SCI论文、一毕业就被湖南大学聘为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26岁工学博士李晟曼;总计发表SCI论文17篇、毕业后便被湖南大学直聘为教授的理学博士李东;1990年出生,22岁从剑桥硕士毕业,23岁在《自然》发表一作文章,26岁成为博导,28岁被任命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副院长的刘明侦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建成世界科创高地,关键要靠人才来推动。想要为科创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不仅仅要靠“筑巢引凤”引进人才,也需要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培养好人才,更需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只要坚持把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通盘谋划,将留住人才与用好人才统筹考虑,以人才振兴为科创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期待有更多的用人单位真正把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人才观落到实处,努力做到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真正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劲动力。
新闻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43128726358802&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