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猜想(65)存在存在于互相联系中
宇宙的本质是既存在又不存在。
从绝对性看,宇宙本空。从相对性看,宇宙本不空。
本空是一种不存在,本不空是一种存在。
存在是相对于观察和感知主体而言的。
当一个主体观测和感知宇宙时,宇宙是存在的。当一个主体不感知和不观测宇宙时,宇宙是不存在的。
宇宙的存在与观测和感知有关。宇宙存在于感知与观测之中。
宇宙的存在是相对的。任何存在都是相对的。
宇宙的不存在是绝对的。
在极小的粒子世界,辩证逻辑有了用途。
从绝对性看,人的本质也是空。在人与宇宙的互相感知中,既体现人的存在,也体现宇宙的存在。
人只有在与其它主体的互动中,才体现存在性。
宇宙与人,互为存在的前提。
宇宙中万物的存在,都体现在互相联系中。
存在存在于互相联系中。没有联系,就没有存在。
附录(百度百科):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 的著名理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这里必须要认识量子行为的一个现象:观测。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观测后,它们立刻选择成为粒子。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根据经典物理学,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在量子的世界里,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系统则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猫生死叠加。猫到底是死是活必须在盒子打开后,外部观测者观测时,物质以粒子形式表现后才能确定。这项实验旨在论证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认识和理解,可这使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
测不准原理解释: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其办法是将光照到这粒子上,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开,由此指明它的位置。人们不可能将粒子的位置确定到到光的两个波峰之间距离更小的程度,故必须用短波长的光来测量,至少要用一个光量子。这量子会扰动这粒子,并改变粒子的速度,而且位置测量得越准确所需的波长就越短,单独量子的能量就越大,粒子的速度就被扰动得越厉害。你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对速度的测量就越不准确。(月亮不观测时不是不存在,量子态在观测时由于观测力的相互作用而使波函数坍塌为确定值,微观粒子整体呈现规律性,宏观尺度下观测力几乎对其不影响。)(参考资料:史蒂芬.霍金所著《时间简史》)
不能不承认,这听起来很有强烈的主观唯心论的味道,它其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哲学理论有一定区别,不过讲到这里,许多人大概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贝克莱主教的那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要是稍微改一改讲成“存在就是被测量”,那就和哥本哈根派的意思差不离了。贝克莱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无疑是重要的,人们通常乐于批判他,我们的哥本哈根派是否比他走得更远呢?好歹贝克莱还认为事物是连续客观地存在的,因为总有“上帝”在不停地看着一切。而量子论:“陛下,我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与贝克莱互相辉映的东方代表大概要算王阳明。他在《传习录·下》中也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如果王阳明懂量子论,他多半会说:“你未观测此花时,此花并未实在地存在,按波函数而归于寂;你来观测此花时,则此花波函数发生坍缩,它的颜色一时变成明白的实在……”测量即是理,测量外无理。
宋圭武2021年11月17日星期三写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