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式,以天象来理解的话。
随着地球的自转,北斗七星的勺子柄就如同钟表的指针一样,绕着北天极旋转(逆时针),它每移动15°也就意味着过了一个小时。(北斗七星指示一日)
北斗七星每天逆时针偏移1°,一个月就是30°(北斗七星指示一月),3个月累计一个象限,一年又回到了原点(北斗七星指示一年)。
所以,北斗七星的斗柄相对于地球不停地旋转的,绕着北天极自东向西转(逆时针),每移动15度为一个小时,一天就是24个小时,每天偏移1度就是一个月30度,每旋转一周天为一年时间。
古代绕天一周称一周天为365.25度,故“一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余气而盈闰矣。”
因此,一年十二个月,每15天一个节一个气,每5天一候,太阳一年变化十二次,把一年365天分成十二等份,同于北斗七星一年变化十二次,又对应月亮十二个月周期。因此,古人把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用来指示一日、一月、一年四季。
图 北斗七星“钟”和北斗七星“历”
也就是说,由于地球每日由西向东自转一周,从所处地球观之,北斗七星每日绕着北极星由东向西转动一周。
这就是《春秋纬·元命苞》中说的:“天左旋,地右动”,《运斗枢》篇说“地动见于天象”。
地球自转一周费时约23时56.1分(注:称一恒星日,意即天球子午线的赤经座标,因地球自转,春分点每隔23时56.1分通过天球子午线一次之谓)。
以时间来看,同一恒星较前一天约提早3.9分出现于地平面;以方位角度看,在地球上看,每天在同一时间已由东向西移动约近1度(即360度除以24小时所换算之1440再乘3.9),亦即每天在同一时间已位移1度。
将北极星运动一周划分十二份配以十二地支,北斗七星约每30日逆时针移动30度,相当一个月,移动一地支,一年遍历周天十二宫也。年复一年循环不已,此即斗纲所建之天象。
因此,诸种天文现象相互呼应,以北斗星之天象配合天干地支等符号的运用,不仅指纪历的方便,更可表天体的运行,季节、气候的变化,地理的方位,这是一套可表达天象的完整的天文体系。
天文与文明与历史
天干地支结合十二时辰、十二月、十二星次、十二星宫、二十八宿和二十四节气等等,再加上北极星、北斗星,如此就简单的表达了复杂天象,还便于记忆理解。这些结合起来相当于复现了相应的天象,类似于现在电脑模拟的星空模型,却不用那么复杂,精确度可以随着时代发展而提高,但是,如何用简单的表达复杂的天象,则是一门极大的学问了!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不需要电脑也可以知天象的原因了,过于追求天文计算里的精准度,那是舍本逐末了,天文的本质是观天文以察人事。
所以,《易·贲》才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方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是以,观天象可知:天文历法计算历算,得出“数”;天文规律总结,得出“抽象”;观察天文气象物候,得出“理”;天文对于地理分野,得出“占”。这是天象自然具备的多种功能,所以天象才如此复杂,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应用的方式用途也就不同了。
这就是《汉书·艺文志》天文序所说的:「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才是观测天文最应该做的事情!
因此,预测本身并非是可怕而又不可信的事情,当你知道了这些以后,就会明白此是天象自带的功能之一,正是有了前三种功能,才会实现“占”,所以,《易经》才会如此伟大!
历史同样也是另一种实现预测功能的存在,正是有了前人的记录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才能轻而易举获得上千年的人生积累,方可知事物的走向形势变化,进而推测将来的发展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如此聪明的缘故啦!
正确真实的历史,才能使人获得“明鉴”、“明智”;错误伪造的历史,只会让人变得“降智”、“无以为鉴”,因为伪造的历史并非真实发生的过去,无法获得有用的经验来借鉴,以供解决当前的问题!
真历史,能够看出现象发展的趋势,自然能够推断将来了,假历史得到的只是各种编造故事的错误结论,与现实不符,不可能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获得的只能是“灭亡”经验!
谁说历史不重要,历史分明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