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道学坚持一元论


 第三节  道学坚持一元论

 
 
        道学坚持一元论,强调人们研究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要先宏观后微观,而不能够只看局部,不顾全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了保证这一理论观点不被歪曲,不被忽视,在图案性卦画中就画出一个阴阳相依、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图式,名曰“太极”图。“太极”一词,也谓之“太一”,以其为表述一元论的术语。  
        “太极”之谓,是指事物大到不能够再大,小到不能够再小之所指,是研究、考虑问题之际的一个范围。比如,我们研究某个星球之际,这个“太极”或“太一”,就应当是指一个星系;当我们研究一个星系之际,它就可以是整个广阔无际的宇宙;而当我们要研究物质结构之时,这个“太极”或“太一”就应该是原子、原子核或质子了。 
        在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中,将宇宙间的物质看作是第一性的,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是由于物质之性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阴阳异性相引诸规律造成万物的化生,而同性相斥诸规律则导致事物发展与进化的道理。阴与阳是相对的,守恒的。而阴阳的异性相引与同性相斥也同样是相对的,守恒的。它们的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就说:“一度不变,能适跂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这个“一”就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对此,我们或也可称之为“道一元论”。 
        中国道学认为人类亦是万物之一。故其表述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 
《黄帝经·道原经》。 
《周易·咸·彖传》。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万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 而以西方哲学观点看宇宙,则人类是人类,自然万物是自然万物。与中国古典哲学南辕北辙。因为,西方哲学观点认为,“自然乃为人类的福利而被创造出来的观念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普通信念”。说穿了,西方哲学理论是脱胎于神学理论,而未彻底摆脱其影响。 
        “太极”或“太一”是属于“形而上”的一种哲学理论范畴。虽然,这种被人们所研究、所思考的一定范畴内的事物是物质所构成的,但并不能因此而说“太极”或“太一”就非是物质不可,不然就不是唯物论。那种认为哲学理论中所说的一切都应当是物质的观点,是一种机械的唯物论。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自从夏禹以后就抛弃了唯物论,而搞君权神授的唯心论,“神道设教”,用以愚民;到了商代,更是占卜泛滥,神鬼巫卜思想充斥社会;至商末周初,周文王父子则又将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改头换面,用为卜筮。所以,周代以后,对中国古典哲学中“太极”一词的确切含义,也就逐渐模糊不清起来,并产生了种种错误的解释。如列禦寇就将“太极”说成是气,并附会出了什么“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名词。说:“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于是,宋以后便产生了“理气”之说。如张载说:“〔太极〕一物两体,气也”;明代的王廷相也说太极是“天地未判之前,  
—————————— 
《周易·序卦传》。 
  周敦颐:《太极图说》。 
  邵雍:《观物篇·内篇·上》。 
〔美〕W·H·默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章建刚译,载《哲学译丛》1999年第2期。 
  列禦寇:《列子·天端》。 
  张载:《正蒙·参两》; 
 
 
 
 
 
 
太始浑沌清虚之气。”这是中国哲学在夏以来推行“神道设教”以愚百姓后出现的道学嬗变。 
        太极,就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一个范围,而所用以思维的方法是哲理, 
是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太极分阴阳”,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分为二”观点。所以,太极等同于“道”的涵义,是总括天地万物变化之理。如《吕氏春秋·大樂》云:“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黄帝经·道原经》也说:“故无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蚑跷。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名也……”只不过,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一分为二的“二”,不称之以“矛盾”,而是分阴分阳。举凡阴与阴、阳与阳的同性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是相互排斥、相互竞争、或一个吃掉一个,或和合为一体的关系;而在阴与阳的异性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则是互感、互引、互动、互交、互渗、互依、互存、互为己根、唯其相反才能相成的关系。简言之,中华道理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引。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元论,就表现于“天道”、“人道”、“地道”、“时变”的合四维为一絷。 
        坚持一元论,还是信奉二元论,是一个理论与客观事物的本来存在符合与否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此种哲学理论是否为真理的问题。如果哲学理论不符合客观存在的实际规律,就不是真理而是谬误,以其作为指导思想来指导社会实践,那就将是灾祸。如果以符合于客观实际事物变化规律的思想指导实践呢,那得到的就是福。比如,中国的医学,在历史上医疗器械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就能够以草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病,其所靠的,就是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理”。 
        中医的治病,首先是依据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哲学理论作为医学的指导思想,从天地万物、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说起,由此而讨论 
————————— 
  王廷相:《太极辩》。 
 
 
 
 
 
 
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环境、气候变化在一年四季之中,对人体会造成不同疾病发生的原理,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类应当顺从自然变化的规律,养成一种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饮食起居作息习惯,以此达到防病于未发之前的目的,并强调防病重于治病重要科学理论,这就是养生学的理论依据。如其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在治疗具体病症中,又是以人体为一元整体,以物理阴阳守恒规律为指导,建立辨证论治的总体观念,因而强调阴阳平衡。由此而详细分析、论证人体五脏六腑各部分器官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辨证统一关系,由此而论疾病预防与治疗。并以此提出中医在防病、治病之中一定要树立总体观念,要以此纠正、克服那种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只看局部而忽视生命整体和谐的不科学做法。这,是任何一位医生必须具有的最基本医学观点。 
        毋庸讳言,近代伴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崛起,以及其在全世界殖民扩张的影响下,不仅西方技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风靡于全世界,就是在思想理论上,同样也是西方哲学理论主导着全世界。 
        而西方哲学是将人类与自然界分为二元的,认为“人的个性价值高于自然界的价值。人被看作正在继续着上帝的创造活动,是自然界的特殊的有灵性的组成部分。人的能动性指向外部,指向对周围世界的改造并使它服从于人。认为,在自己的造物活动中,依靠对自然规律的理性认识,人是不受限制的。”如美国的哲学家詹姆斯〔W﹒James〕就号召人们向大自然开战,他这样说:“可见的大自然完全是可塑的和冷漠的,——它是一个道德的多元宇宙,… 但不是一个道德的宇宙。对这样一个妓女〔指大自 
————————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俄〕В·С·斯焦平:《今日俄罗斯哲学:现在的问题与对过去的评价》,安启念、蔡永宁译,载《哲学译丛》1999年第一期,第37页。 
 
 
 
 
 
 
然〕,我们无须忠诚,我们与作为整体的她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融洽的道德关系;我们在与她的某些部分打交道时完全是自由的,可以服从,也可以毁灭它们。” 这也就是“向大自然开战”、“征服大自然”之类思想理论的根源,也是全世界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导致人类生存条件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坚持中国道学的天、地、人、时一元哲学理论,不仅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在处理国内、国际许多复杂问题有意义,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类的贡献,对于保持与自然和谐、进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性意义。 
 
—————————— 
  詹姆斯:《道德战争》,载《回忆与研究》纽约,1911年第267~296页。见〔美〕H罗尔斯顿《遵循大自然》一文所引,载《哲
学译丛》,1998年第4期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