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语: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城市早就禁止了,可是偏远地区农村偶尔放一些,可是农村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烟花爆竹文化开始落下帷幕。有些网友反映强烈,有褒义又有贬义的呼声!那么小编整理好文章奉献给大家。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八了,我和父亲像以往的春节一样,商量好了去买鞭炮,于是我起了个大早,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完房间,激动地跑出了家门。终于要去买鞭炮了!“今年我要买烟花、响炮,还有……”这时父亲的手机响了,父亲一脸严肃的接完了电话,转过头来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我说:“我现在要去开个很紧急的会,你先在家等一会,等我回来咱再去买鞭炮。”我不情愿的打开了家门,有些任性的坐在沙发上,无聊的看着电视。两个小时以后,父亲回来了。我期待的看着父亲,还没等我开口,他就说:“我刚才去开了一个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工作会议。区里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禁放烟花爆竹。那么今年,我们就不能买了。”我叹了声气,失望的回到书房,随便翻开一本书,便趴在桌子上发呆。
今年主要是针对农村烟花爆竹的整顿,警察同志春节期间不休息,警笛长鸣。在街道、在田野往返巡逻,警察同志用实际行动来告诉老百姓,燃放烟花爆竹的时代结束了。
老百姓在田地坟头烧纸钱、摆贡品,燃放烟花爆竹。警车就开始四处宣传。而老百姓看到警车来了扭头就跑,这一幕在农村很多地方上演。
石家庄栾城区,警察在农村执行任务中发现一个大爷在街道上燃放烟花爆竹。等待大爷的就是行政拘留。警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不是一纸空文。
石家庄赵县今年也开始加大力度杜绝烟花爆竹的燃放,到今天为止已经行政拘留两名违反禁令燃放烟花爆竹的违法人员。
想起鞭炮的起源,思考到了放鞭炮的意义。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恶鬼。”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和编炮一直到鞭炮。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咱小时候,放炮仗就意味着过年,因为炮仗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卖。窜天猴,五连响,摔炮仗,大一点就是拿手里的烟花筒,远远地放地上的轰天雷,咱都玩过。零散着玩是乐趣,家里放是热闹。
这两年直接禁止放鞭炮了,一没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和那呛鼻的气味,总觉得年都不是年了,嗯,我可能过了个假年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禁止烟花爆竹的燃放,我们传承千年的鞭炮文化开始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