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面对机构的内耗(2月20日)


如何理性面对机构的内耗(220日)

 

从本质上看,人是群体性动物,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组织之中,而组织的核心是政治,政治的核心是追求、思想与信仰。每个人的诉求、着眼点和原则都不同,所以人于人之间时刻都会有冲突。

每个人都会遭遇误解与批评。人都说批评是为了让你更优秀,更完美,并且基于善意,就需要以真诚去感激,以胸怀去包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当面对误解甚至诋毁的时候,我们需要如何去应对?是需要反击,还是清者自清,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这不仅关乎个人,同样关乎团队和组织机构。

当我们去传播,不管所传播的是平台、商品还是服务,或者是提供服务的专业机构和个人,如何进行传播?如何打造自己的形象标签?如何选择并吸引最终留住自己的受众,就成为很重要的问题?成熟的人认为,不要贪图更多的受众,不要纠结于某些人“取消关注”,关注是因为能产生价值认同,而我们作为个体,原本就无法去讨好所有人,与所有人在价值观上得到彼此认同。而因为什么而来的人,也会因为什么而走,留是留不住的。

平台团队和组织机构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一个机构发展到一定时候,内耗是注定会发生的。内部的争斗在很多时候会拖累整体节奏,让发展速度慢下来,从全力推进到彼此掣肘。

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保持同一个速度前行,当疲了累了倦了困了,总是需要自我调整。所以由人组成的团队和组织机构就时刻都会遇到各种内耗与冲突,当组织机构的骨干和大的团队长之间出现内耗,就是领导人把速度慢下来需要进行整顿的时候了。

所谓内耗又分低层、中层和高层。高层是党争意识形态之争,也是政治路线之争,也是发展方向之争;是诸侯之争,也是派系之争;而中层是团队之争,是互相推搡之后的彼此争斗,是位置和待遇之争,是影响力和话语权之争;而低层则是指责抱怨、是批评告发,也是擦枪走火。

 

假如你把一件事当成使命,面对效率低下所导致的时间拖延总是会感觉痛心,感觉发展速度不如从前,因为内耗而让自己感觉疲惫;但是对于砥砺前行的人而言,其实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别人都在怀疑的时候,你很笃定;当别人开始撤退的时候,你还在前行;当别人变得复杂的时候,你保持简单;当别人心灰意懒的时候,你还能认清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太过敏感的人,不仅是实力不济,而且是缺乏信心。不管是低层中层还是高层甚至是最终决策人,都需要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让自己保持亢奋,不要让自己过于敏感。因为你总是在消耗自己的体力。当你内心纠结于是非论断,就会把关注点从终极目标转向阶段性目标,从所做的事转移到同行的人,把关注点从事情的进展转而到处理事情的对与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间有句话“不聋不瞎不配当家”,这个世界原本没有那么多的是非,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恩怨。面对批评,我们不需要辩驳,因为辩驳只会让自己陷入死胡同。不仅前方道路越来越窄,而且速度也会越来越慢,直到不得不停下来。

所以面对批评的有效方式有三种,或者是先用接受承认以结束批评与被批评的对话,或者含糊地承认,用部分接受、原则接受以及逻辑接受等方式,来结束批评与被批评的对话;而假如实在如何接受,连含糊都没有,就用探究的方式,把批评的杀伤力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如果连杀伤力都无法控制,那么就用最保守的方式,来寻求自我保护。

 

面对内耗时刻要记得:我们是来做事的,不是来评定是非对错的。只有方向发生分歧的地方,才有必要出现交通警察,只有在发生冲突的时间和地点,才需要放慢速度停下来解决问题。

当冲突真正发生,我们要知道基于理性的分析于判断,所有的冲突其实都很正常,因为原本每个人所需要的就不同。一个人因利益而来必然会因利益而走,不管所预期的利益有没有得到,都会离开;一个人因为路线方针道路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而离开,也会因为路线方针道路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调整而留下。一个人图名而来,不管名誉有没有得到,最终都会离开。

其实绝大部分参与者,都在追求一个相对稳健的过程,即使内心再焦虑再迫切地想得到相应的结果,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过程,就如我们驾驶一辆汽车或者高速列车,在速度很快的时候,不仅转弯需要注意速度,就连直行也需要注意速度。解决内耗需要降速,处理冲突需要关注本质,假如一切都是一种修行,那么安全比速度更值得关注,过程比结果更值得追求,过程中的细微感受才是成败的关键。

 

贾春宝

2021220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