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存发展的顶层谋略(3月6日)


企业生存发展的顶层谋略(36日)

 

在企业机构与平台,最高纪律应该是确保生存和准入门槛的问题,而不是所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问题。企业时刻需要有两个声音,理性的声音和感性的声音,任何非理性声音都需要被根除,任何对外的部门和个人之职责都需要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而且针对每种失误都要有相应的补救系统,避免出现危机。

任何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核心在于有多大程度的是实用性,因为实用性需要应用场景,需要确定的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景之下,自己可以满足其什么样的刚性需求,那个需求被满足的程度有多高,对方的满意度有多高,这决定客户的复购率有多高。当然还需要考虑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问题,这就要看营销团队在设定产品与服务的时候,有多大程度的前瞻性,还需要有持续服务的能力。这不仅需要考虑市场因素,还要考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你所提供的东西要让别人追捧囤积甚至收藏,就需要在战略决策的时候有更远的前瞻性,那要看你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收藏价值,会在多大范围内达到共识,同时需要有比较强的流动性,这就不单纯是决策层的事情,而且是市场层面的事情,也是资本层面的事情,因为资本总是有控制欲望,而最终是平台和资本之间决策权和话语权的博弈关系。

 

服务与产品都是要用货币来交换的,不管是传统的法定货币、新兴的数字货币,还是平台机构自身设计的某种电子积分或者代金券,要增值就必须限量发行,要发行就必须考虑到换手,换手率越高,就意味着越是需要有升值空间,就是说要保持升值空间,并让换手更容易做到,才能打造更高的换手率,就是说要有相应的投资价值和投机获利的期待,就是说不管是中长期还是短期,都需要有价值波动空间。

一个纯粹市场化的东西是必须有相应的价格约定的,而要想得到市场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高度共识,就是说首先要让更多人认知、认可和认同,甚至形成信任和信仰。但是一个具有广阔空间的市场,是很难做到限量发行的,因此,其增值性就会大打折扣。

比如你所倡导的是公共秩序和民俗,你如何做到在被广泛认知之后能有增值性?比如你无法想象粮食和调味品等生活必需品会有比较迅猛的价格上涨空间,即使有,也需要考虑到节奏和规模的因素,考虑到合理性和监管约束的问题,所以这就牵涉到开放局面下的无穷大的市场和客观地可以照顾到的核心市场之间的矛盾问题。毕竟我们永远无法同时跨越最广泛的市场与最高满意度与美誉度之间的鸿沟。

 

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要想传播,作为决策者,你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公理和定律形成体系,你的核心框架,不仅包括你的理论体系、市场体系、渠道体系、形象体系,资本与财税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作为决策者,你还需要考虑到很多细枝末节,需要有传道推广者,有供应链和终端客户,从出品方到渠道再到终端,从经销商到使用者,需要有不同群体的利益划分。

经营人的思想和意识的是政治与宗教。但我们所倡导的“未来价值投资管理”并不单纯是信仰和宗教问题,也不可以跟政治和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而更多的是现实的经济基础问题,其探究并应用于实践的更多的是客观规律问题。

 

在市场的客观规律上,在投入与回报方面,必然会有平均值,也必然会有平均值之上和之下的“差异”,所以这个“及格线”很重要,这个及格线有的时候会比较高。

因为在和平时代、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在通货膨胀比较高的时代,会被影响到水涨船高;这个及格线有些时候也会比较低,因为在战争时代,在天灾人祸时代,在动乱时代,很多因素都会使得其相对更低一些。而每个人在所处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需求。

而在推广的初级阶段,因为需要试错,因为要教育市场,因为有很多边际成本需要考虑,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考虑,会有相应的新鲜感因素,所以总是会有相应的促销政策,所以需要考虑到全周期阶段性因素,要考虑到各方面人员和协作伙伴与地域差异因素,要考虑到机构与个人因素等等,要考虑到从技术方面、市场方面、行政管理方面,资本方面的成本与收益问题,所以从开始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把这些都梳理清楚了,才涉及策略节奏和规模的问题。

 

决策人首先要给自己的机构一个清晰的定位,就是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你要朝哪个方向走,你未来阶段性规划是什么,这个定位是你前进的锚点。你要为哪些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本身就是双向选择的问题。不要给任何人分类,不要试图当别人命运的判官,因为你所寄予厚望的,未必会给你贡献价值,但是你没有看好的,却往往会成为你的支柱。起决定作用并拥有主动权的往往不是你,而是你所面对的人。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往往都是细节以及从对方角度对于细节的理解。

当你决定做理念传播,就意味着要去产品化,当你决定要做平台,就意味着要去个人化,当你决定做价值,就意味着要去价格化,当你决定要面向未来,就意味着要去除历史与当下,当你决定耕耘心田和灵魂就需要放弃表象和皮囊。当然这里的“去”并不是说不考虑,而是预先设想到,但是并不是亲历亲为地去做,是形成协作联盟,由联盟伙伴去做。

 

从市场终端考虑,要囤币就需要选择那些在即使实用性和时效性已经很差的时候,都具有比较高的存在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增值,那需要有相应的稀缺性,与哪种数字货币对接并互为支撑和背书就成为首要问题,这首先是生存发展的分水岭,其次是决策与执行的问题。就是说你想不想和能不能的问题。

想不想是思想问题,是站队问题,是选择问题,要考虑到监管机构,需要有相应的机制确保路线不发生偏离,需要跟监管层保持紧密的沟通交流,请示汇报,解决的是监管层想要解决却无暇顾及的问题,同时又是别人难以胜任的问题;而能不能则是实力问题,是背景问题,是资源问题,是清晰定位和应用场景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的问题,也是执行中的风险管控问题。

角色认知需要从团队的每个人的言行之中有所呈现,是企业文化更是禁区红线,所以有些事情从一开始,结局就已经注定了的。那些需要事后“亡羊补牢”去弥补的,终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贾春宝

202136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