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婚姻关系越来越脆弱(3月8日)
主动晚婚的越来越多,主动晚育的越来越多,结婚之后主动离婚的越来越多,冲动结婚冲动离婚的越来越多,即使再鼓励,主动不要小孩的越来越多,婚内出轨的越来越多,当下的年轻人已经陷入恐恋、恐婚、恐育的怪圈中难以自拔。婚姻对人的吸引力和约束力越来越脆弱。
假如只是极个别人不想恋爱,结不起婚、养不起孩子,而宁愿做所谓的单身贵族、丁克家庭,甚至不想跟结婚这件事发生任何关系,他们认为既然养儿防老指望不上,那么就用“赚钱养老”去应对未来,假如只是极个别的现象,那么那些缺乏前瞻性的人,为了不受当下所困而选择逃避未来,其注定要付出的代价只有自己去承受,还构不成巨大的杀伤力。而当这个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的时候,这就成为社会问题,所伤害的就是整个社会的根基,甚至会动摇社会基础和社会稳定。
其实所有这些现象,都源自一个核心因素,就是商品经济时代的游戏规则取得完胜。
当一切精神屈从于物质,当恋爱不仅仅是两情相悦,而更多是欲壑难平的攀比的时候,当结婚不仅是两个人搭伙过自己的小日子,而更多的是家长之间,甚至晚辈和长辈之间的博弈的核心,甚至掺杂了外部人际关系的评价的时候;当孩子出生之前就在攀比与竞争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并可以持续领跑甚至独占鳌头的时候,就注定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压力。
婚姻本来是很神圣的事情,却被世俗渲染上了很多尘埃;爱情本来是美妙的感受,却让人负重前行,家庭本是避风的港湾,却让人望而却步;做人父母本来是值得夸耀的事情,却难言欢笑。逢年过节的家庭聚会之中,也逐渐掺杂了越来越多的伪装与无奈。
当越来越追求个性化自由和解放的今天,结婚越来越困难,但离婚却是越来越习以为常了,人们对离婚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了,绝大部分人之所以还没有到离婚的程度,是因为离婚的成本高到难以想象,从离婚到再度结婚的代价也很高。
社会对女性的包容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到了女人不惜一切代价对金钱的追求,女人的一切痛苦委屈和受到的伤害都会引起声援的程度,但是当女性以各种理由“作”,社会与公众也持高度包容的态度。
相对而言,婚姻对谁更重要?经过理性思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相对于男性,婚姻对女性更重要,因为那意味着归属和名分,名分也意味着权利和责任。名分这东西意味着法律和道德所赋予的双重权利。
只要是启蒙之后的成年人,都可以跟异性发生关系,并养育自己的孩子;但是在非婚生的孩子,跟找不到孩子的父亲一样,总是会被社会和道德唾弃,因为那意味着不受法律保障,同时也会让人对那个独自带孩子的母亲,在莫名的怜悯的同时也会有微妙的鄙夷。
男大当婚,这是传统的要求,甚至有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当然主要是针对男人的,用这种家族责任、社会责任的方式来赋予个人责任,相反,女性更需要那层法律关系和那张结婚证书的保护。而当今生活成本和结婚成本越来越高,生育和养育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的时代,貌似两性在责任方面是对等的,但是在生理结构上却是迥异的,因而在思维方式上更是有所不同。
一辈子和一张纸,只钟情于一人,这么简单的事情,竟然成为奢望。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似乎只有在坟墓之中才会让人有安全感。当婚姻越来越脆弱,人都基于本能而自顾不暇的时候,当女权主义大行其道,无以复加的时候,恰恰是对女性最大的伤害。
女人明明都渴望家庭,因为在家庭中相夫教子,可以领取稳定的生活费,孩子的抚养费,甚至是自己的“青春损失费”,但现实社会却是缔结婚姻关系要用“求婚”,要注重营造氛围打造仪式感,每个女生在被表白和听闻被表白,都会显得很幸福,而且要含泪表示“愿意”,这个“愿意”也貌似来得很勉为其难。这一切难道不是重商主义者在背后推动吗?
女人不是商品,但偏偏都在挑选“买家”,附加条件越来越高,稍有不如意就会自己毁坏婚姻这个保护伞,确实是很遗憾的事情。虽然我们不主张一味的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但是还是需要客观地看待婚姻的价值,在面对一桩婚姻的缔结和结束的时候,都要理性一些,敬畏一些,而不是基于世俗的物质化,稍有不如意就会撕毁原本主流是美好的关系。
贾春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