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济体不可能持续的繁荣发展,势必会经历衰退,这是经济周期决定的,因为经济的发展蕴含着各种矛盾,在矛盾协调、平衡中持续前进,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就已经在蕴含着衰退的因素。
为了应对经济衰退,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基本上可以根据自由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经济来划分,基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观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它们对如何促使经济繁荣和使经济走出衰退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基本上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要保持增长,就要适度的通胀,政府要扩大信贷、增加赤字、降低利率,这样才能够增进经济活力,增加经济活动。
通胀稀释债务,也能够提升工资和物价,在这两种因素的驱使下,债务人可以还清债务,保障货币流通,保障社会创新力。
相反,利率提高,信贷紧缩,当利率提升至一定程度,现代经济发展将得不到足够的资本支持。通货紧缩造成物价下降,实体企业将难以还清贷款,货币价格很高势必抑制经济发展的活力,有经济学者将这个过程称为经济清算,很多的企业倒闭或者被大资本财团收购兼并,资本的集中造成剥削。
但是另一种观点对它加以否定,认为货币贬值,人们的财富贬值,通胀是向每个人收取的税,它将使人们的消费能力缩水,不足以支撑消费的持续。
而且通胀,货币进一步的贬值将损害经济发展的后劲,市场上充斥劣币,最终导致经济的衰退。
二、赤字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扩大需求,增加赤字。如果人们不进行消费,就会造成生产过剩,也无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如果人们进一步减少消费,货币的流动就会停止,就会造成经济的萎缩。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政府扩大赤字、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措施会促进经济繁荣。
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债务,即剥夺人们的自由权利,背负债务将无法保证个人财产权,政府推行赤字就会带来对全社会的剥削。
个人失去财产权,对于个人的创造力和经济发展能力都会造成一定的抑制作用,那么这势必措施经济走向衰退。
三、税收
凯恩斯主义认为应该增加税收,增加税收才能够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才能够调节收入,从富人手中向穷人手中转移,一个公平的社会才能够持续的发展,才不至于走向自我毁灭。
增加税收,可以保障货币趋于稳定,当然货币从来都不会稳定。财政收入是维护货币信用的一个坚定支持,也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增税是主要是增加富人的税收,因为穷人的收入很低,即使增税也不会多收多少税。通过税率的增加,通过政府干预,政府会让经济及时的纠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需求不足,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持续的提升。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减税,他们主张小政府,认为政府越小越好,管的事情越少越好。政府不是天使,他们也是平常人,他有持续扩大自己权力的倾向,政府一旦介入经济,它就会将触角伸得很长、很深,抑制民间经济的发展,窒息社会经济的活力。
简单的列举上述这三个方面,虽不完备,但足以说明不管采取哪一种经济主张,无论是自由市场经济还是政府干预,经济最核心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就业。
只要人们有工作,只要提升劳动力的价值,那么经济就不会出现衰退。增加社会的就业岗位,提升工资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经济向好的方面转变。
但是有的人会讲,这忽略了企业家的利益,社会发展需要维持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保护企业家阶层,保护他们的创新力和先进性。当然这也涵盖在增加就业的内涵之中,并不是主张涸泽而渔,这样,到头来只会减少社会的就业岗位,影响经济的发展。
就业岗位的增加其实在于科技、资本和劳动力三者转换过程当中来实现,资本要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提升才能够创造就业岗位。如果资本不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提升,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会维持经济发展,到头来也将减少工作岗位,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
再者,人的理性不是纯粹的、单纯的人的理性,它首先是制度的理性,它受制度的规约,在制度建设未涉及的地方,它受传统理念的制约。
比如,一个视高利贷为犯罪的社会,人的理性就会由此展开,因而规避高利贷产生的问题。
再比如,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严令禁止民间不能从事某些行业,那么,人们的理性也就此展开。
在提升就业层面,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一个经济体要彻底走出衰退,走向繁荣,根本之道在于实现制度的变革,如果没有实现制度的变革,就不可能彻底的走出衰退,革除经济发展的毒瘤。
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遭受严重的经济萧条,通过根本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美国走出阴霾。
2008年,鲜有制度的变迁,所以很多国家历经十年也没有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
制度的变迁自然包含深刻的变革,并非出台一部法律,推行一些政策就能够彻底的进行制度的变革。
落后的生产力可以在一定制度的支持下打败先进的生产力,抑制生产力的提升,逆向淘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就业率获得一定的提升,但负面影响深远。
落后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力对立的时候,落后的生产力总是以集团的形式,以人力占据绝对优势为基础,阻碍社会变革,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
火车的问世、计算机的推广都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让社会增加了弱势群体,他们借助一定的社会势力试图去阻止这种趋势的发展,他们希望能够维持原来的格局,维持工作岗位。
但是社会经济变革,并不是要淘汰弱势群体,并不是要让一些人赶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是通过制度的沿革,让各个阶层的人都得到工作岗位。
一家企业可以存在不同生产力的岗位,社会也是如此,在尽量减少制度变革阵痛的前提下,实现生产力的提升,这是制度变革的根本所在。
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的经济制度的改革总是牺牲一部分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利率的提升会让资本所有者获利,实体经营者受损,资本收益占主要比例,则造成潜在的经济危机。
实现如此制度的转变,才能够使经济从衰退中走出来,步入繁荣。当人的理性基于此制度,它就会对经济更具建设性,减少它的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