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间,中国化学(股票代码:601117)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及2021年一季报。
根据公司公告显示,2020年中国化学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突破历史最好水平:实现营业总收入 1,099.95 亿元,同比增长5.6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6.59 亿元,同比增长 19.51%。截止2020年年末,公司资产总额为 1360.08 亿元,同比增长 17.3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83.29 亿元,同比增长76.32%。
2021年一季度,公司经营效益再创新高,实现首季“开门红”,营业收入249.34亿元,同比增长86.53%;归母净利润8.16亿元,同比增长54.07%。
聚焦主业实业,新签合同突破2500亿大关
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 2,511.66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39.63 亿元,增幅 10.55%,再创历史新高。在手订单总金额 2,608.74 亿元人民币。其中,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开工项目金额 232.75 亿元人民币,在建项目中未完工部分金额 2,375.99 亿元人民币。
从合同类型看,新签工程总承包类合同额 1,529.56 亿元,为公司占比最大的合同类型,占新签合同总额的 60.9%;新签施工总承包和施工承包类次之,实现合同额 904.47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29%,占新签合同总额的 36.01%。
从业务领域看,新签化学工程合同额 1,867.84 亿元。化工、煤化工、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分别实现新签合同额823.53亿元、513.02亿元、643.83亿元,同比增长为116.00%、187.18%、57.42%。
2021年一季度新签合同额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累计实现新签合同额546.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44%,其中境内合同额500.41亿元,境外合同额46.35亿元。
境内外捷报频传,新增长点基本形成
2020年,中国化学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境内外重点项目捷报频传。其中境内实现收入 848.39 亿元,同比增长 11.78%,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77.81%,在保障中国化学高质量超额完成了2020年各项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目标的同时,成功实现由做项目向做市场的转变,取得了“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
疫情期间,公司借助“云办公”和“云签约”等信息化手段有效保障了前期规划多个项目稳步推进,比如俄罗斯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哈萨克斯坦IPCI项目如期实现确认收入33.28亿元、64.24亿元;以及POE、尼龙 12、炭黑循环利用、环保催化剂等一批小试项目取得预期成果;城市垃圾气化、PBS 关键单体丁二酸、固废高温气化、MCH 储氢运氢等平稳运行;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己内酰胺、己二腈、硅基气凝胶等科技创新成果已经或正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逐步成为公司发展新的增长点。
全力推进深化改革,激发“央企品牌+民营机制”优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严峻挑战,中国化学实现经营业绩的逆势增长,其实离不开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化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此前表示:“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我们将释放最高的股权比例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员工跟投。”
2020年公司着力优化市场布局,构建起“五位一体”大经营格局,成立了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 5 个区域总部,子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经营派出机构 143 个,自主经营能力和属地经营水平大为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化学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不断激发“央企品牌+民营机制”优势,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合资新设、内外部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推进混改,成功吸引了万华化学、上海华谊、江苏盛虹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参与。截至目前,已完成4家二级公司、10家三级公司混改。其中,华陆公司释放了30%的股权引入万华化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展望2021年,中国化学表示: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2021 年公司将继续优化业务结构、强化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改革、狠抓精细化管理、夯实基础管理、有效防控风险,确保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计划完成新签合同额 2600 亿元、完成营业总收入 1180 亿元,完成利润总额 48.6 亿元。
提示:上述信息不作为具体操作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