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往昔孝道和中国当今孝道
喻建国
中国往昔孝道可以用一本孝经盖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经》产生过重大作用。《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的专论,大约成书于秦汉之际,据说作者是孔子、曾子、曾子的门人等,但至今无定论。《孝经·开宗明义》明确指出,若能以孝治天下,便可获得“万国之欢心”以及“百姓之欢心”,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再。《孝经》不足两千字,除讲到孝,更屡次讲到“治”、“顺”,行孝道,便能“治天下”和“顺天下。”《孝经·开宗明义》有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事亲和事君捆绑在一起,实现了孝的封建政治化。我国历代王朝都尊崇孝道,把孝的地位与作用推到极致,以达到长期统治的目的。《孝经》以后,在理论上几千年来并无什么新的发展,有的尽是怎样践行的论述。
到如今,新的孝道呈现了与过去年代截然不同的面貌。其最大的不同在于新的孝道是双向的,过往《孝经》所推崇的孝道是单向性的,《孝经》要求事亲事君,单向而事。新的孝道是尊老爱幼,双向而为。孝道的实践,绝不是小辈单方向的付出,而是在小辈贡献的同时,老辈也相应地做出贡献。母慈子孝,父爱女尊,是有条件的,依靠智慧维持平衡的状态。新的孝道是新时代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道风景。在家庭中小辈与老辈之间相互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又略显重老轻小。
在家庭中老辈的主要存在就是父亲和母亲,他们的存在除了他们的身体,还有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的思想,这也就形成了一个场。小辈则是成年子女和他们的配偶以及老辈的第三代,他们自然也有他们的身体,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的思想,也会形成一个场。在家庭中这两个场要相互融合,融合的前提是两个场的相互尊重,尤其要突出第二个场必须逊于第一个场,只要符合法律,第二个场必须无条件地逊于第一个场。
当小辈冒出第二个场要压倒第一个场的作为时,非孝就出现了,在新时代中非孝的主要显现几乎都是这种情况。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中这一种非孝情况还以不尊重老辈的所有权形态常时出现。老辈的居住习惯是老辈生活习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辈必须尊重之,切莫违拗老辈的居住习惯,让老辈生后在痛苦中。老辈的拥有习惯,小辈也必须尊重之,绝不要以阴暗的手法去据为己有,这可是大不孝哦。
尊重老辈的生活习惯中有丰富的内容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小辈心存孝,所有尊重老辈生活习惯的内容都能轻而易举地尊重之;小辈若心不存孝,则老辈的生活习惯几乎都会被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