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路龙门邨是上海中学的根
曾经的尚文路龙门邨之二
我还记得1946年,我刚来龙门邨,那时从外面开来了一 辆道奇卡车,停在邨口,车上插着上海中学的旗子,学生们穿着制服,敲着鼓,吹着号,这是他们抗战胜利后,学生重回上海中学,举办的校庆,格外的隆重。他们到龙门邨来,这里是龙门书院的老校址,在此纪念一番。仪式结束后,车子开走了,上海中学的旗子迎风腊腊作响,风卷滚滚向前。
上海中学如今已有151年的历史,上海中学的学子们如有兴趣,应去上海老城厢,尚文路龙门邨探源寻根。
尚文路龙门邨,这是一块有文化 底蕴的地方,清朝晚期的1862年,就有了龙门书院,近边还有梅溪书院,一𠆤地方有二个书院,可见其文化氛围十足,龙门邨西面还有学前街,北面有1855年重建在此的文庙,有敬业中学,尚文路出于崇尚文者,名实属也。
有位文革前后,在上海中学上学的人,他在校八年,对学校的两幢楼的命名始终不明,何故一曰龙门楼,一曰先棉堂。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的女朋友请他来家作客 ,去当毛脚,一看地址是先棉祠街,上中有先棉堂,这里有先棉街,什么先棉呀!意思不懂,名字相同,再出来转弯到了尚文路,看到龙门邨,又跟龙门楼对上了,心中一喜,这不女朋友要成我媳妇了,有那么巧吗?好兆头呀!上世纪九十年代,各个学校大兴校庆活动之风,他也去了,才弄明白上海中学,原从龙门书院延衍下来的,期间还扩展到邻近的先棉祠,该祠为祭祀黄道婆而设立的,上海中学的两幢建筑也与此有关。
龙门书院,距今有151年的历史,建在老城厢的环城内,当时有四十个建筑体,供学生生活和学习,那里河流纵横,芦苇成行,村落式环境。
邻近的先棉祠,是元代上海沪郊乌泥镇古镇,现为徐汇区华经镇地区,有位道舘中的道姑,随人去了海南,流落30年后,返回故乡,把当地的纺织技术带了回来 ,大力推广,使那时的上海织织业发达起来,被世人称为衣被天下,农家也富足了,为缅怀这位黄姓道姑,后人又称她为黄道婆。现在徐汇区,长桥街道的华经镇,还有黄道婆的墓址,上海中学也在不远处。但令今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不叫黄道婆祠,或道婆祠,而叫先棉祠?先棉堂?先棉概念太宽泛,不明确,是歧视黄道婆的社会地位,抑或她是女姓的缘故吗?那又何必建祠?
1905年龙门书院改为龙门师范,1927年改为上海中学,在老城厢早已得名,1933年迁至市郊李巷,即现在的上中路。曰占期间,学校被日军占领,学生移往他处上课,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学校修缮后,才在原址复校的。我见到的龙门邨口的校庆纪念,正是抗日胜利复校后的第一年。
上海中学植根于尚文路龙门邨,移植于郊区李巷,即现在的上中路,搬迁距今,也八十八年了,如是人生 的一个米寿。它成长得根深叶茂,培养出万千 学子 ,是上海最出彩的中学,也是人们最仰望的上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