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茧自缚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可称之为作茧自缚的现象,现举几例。

 
  人们为了健康需要摄取大量的卡路里,很多学者认为此一指标可以更好地衡量经济的发展,而不唯以GDP为论,但是如果不进行节制,不采取其他的健康措施,比如说锻炼就会造成肥胖症也会带来高血压等等,这自然不会带来健康,而是会带来疾病,作茧自缚。
 
  推崇明星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明星的方方面面都值得崇拜,所以拼命的消费,比肩明星,造成个人债务和信用都受到影响,这样就与明星想去甚远,越来越远,而不能够达到初心。
 
  我们对于大企业、大品牌情有独钟,认为它们拥有较高的信誉,质量能得到保证,而且也非常有面子,据此,这样就会促进大企业、大品牌的发展,让他们更加迅猛的发展,一旦如此,大企业就会广泛控制某一领域的经济活动,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或者可以左右我们的经济观念和选择,而我们为了维持身份,会为超过产品价值千百倍的溢价买单,为此作茧自缚。
 
  为此,即使所谓大企业、大品牌提供的服务和商品质量大不如从前,但是一旦形成这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就很难加以改变。
 
  当下,炒得比较热的问题,即学区房也存在这种现象。为了让子女上一所好的学校,父母们拼尽全部的本事,要在城市的核心区购买学区房,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为了保障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的投资被认为理所当然。
 
  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追求促使房价上涨,也促使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我们知道市场经济要健康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格局,追求均衡发展,一旦形成集中的趋势,则如作茧自缚,无助于解决人们购房的问题,也无助于解决适龄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问题,只能助长人们的焦虑。
 
  当更多的人涌入核心区买房,被人们以自己的力量推动起来的优质教育资源自然会产生供不应求的态势,那自然就会有很多家长不能够为子女争取到相应的学位。
 
  在经济领域,有一种称之为破坏性创新的观点,但是无论什么真知灼见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满足,否则就会走向相反的方面。而所谓破坏性创新,如果新的社会体制、新的生产方式让财富集中,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只能是破坏性而不能带来增长。
 
  在经济生活中存在很多这种现象,有的相当隐蔽,比如说债务,当然我并不是说政府发行债务会债台高筑,窒息经济发展,当然这种现象也存在的,对待政府债务,不能够偏执,偏信一家之言。
 
  凯恩斯主义者强调政府发行债务,通过赤字创造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就业率,认为这样可以促进社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会推动私人投资。
 
  这是一个美妙的设想,它有一个前提,就是债务能够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能够得到清偿,如果我们相信借贷的利率会持续的低于经济增长率,则在预想的将来债务是可以被还清的。
 
  其实政府的所有投资行为均如此,再说债务,政府发行债务,通过赤字谋求经济发展将始终是一种举措,但是如果不注重扩大就业,不注重社会投资的质量,不能够寻找到优质的投资领域,一旦出现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偿还旧债,这样的债务就是作茧自缚,就会造成债台高度。
 
  债务只是在一定的规模之内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引出两个问题,发行债务的条件和债务的规模,两者都要得到合理的安排,否则只能债台高筑了,不单无法奢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就连维持政府的运行都会成为问题,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即为一例。
 
  因此,如果看到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务促进经济增长,另一些地方起而效之,但是如果不符合发行债务的条件,就是作茧自缚,只会走向它的反面。
 
  但是如果人们听不到不同的论证就会陷入偏执,现在看一例作茧而不自缚的现象并加以分析。
 
  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小政府,认为政府干预经济必定适得其反,政府会因此更加广泛和坚实的掌控经济领域,阻碍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即如作茧自缚。但正如任何一种现象而言,摒除合理的假设,一味争论结论则会失去意义。政府之所以存在,即有它存在的意义。
 
  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力,即使广泛存在竞争的私人市场也是如此。在此领域,不做事比做事多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假如政府征税具有正义性,那么它参与医疗保险事业也是如此。
 
  再来比较美国广发讨论的平价医疗保险和医疗代金券,医疗保险通过人们交纳一定费用,在人们得病就医的时候,予以核算报销;医疗代金券则是向人们一次性发行代金券,在得病就医的时候用之抵消一部分费用。
 
  哪种制度更能够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保障人们就医的权利?代金券基于赋予人们就医的选择权和自由权,人们拿到代金券可以自由支配,当然可以用于其他的地方,因此之故,这不能保障能够解决人们看不起病或因而致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