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梦波一度几乎放弃了纸质书,用Kindle和手机阅读来看书。这样既利用了碎片化时间,又省下了不少买书的钱。但她很快发现,Kindle上购买一本电子书的价钱和纸质书差距不大,手机看书对眼睛不好,而且“纸质书里才有老灵魂”。
深圳的张帆在用了一段时间手机阅读之后感觉到,读书时很容易被打断,浏览式阅读也不容易留下印象,他还是回到了在纸质书上写写画画的日子。
市面上买书渠道众多却眼花缭乱,很多正版纸质书太贵,贪图便宜又容易遇到盗版,逛比价网、淘二手书,买书总是不能畅快淋漓。
事实上,纸质书依然是个很大的市场。有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成年人人均每年阅读4.7本纸质书,有11.6%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平价和正版书二者不可兼得,是用户最大的痛点。
很多人发现,最近半年来,身边掀起了一股低价拼书潮,在拼多多的“多多读书月”里,4.9元、9.9元就能买到一本正版图书,梦波和张帆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开始拼书。
拿到的确实是前所未有的低价,书的质量也可靠,但他们疑惑的是,这些低价图书来自哪儿,其中的成本谁在承担?出版社为什么敢把书卖到这么便宜?这个看起来是“白给的果子”到底甜不甜?
电子化时代,谁还在买纸质书?
梦波今年大学毕业刚工作,她爱买纸质书,除了自己爱看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想支持出版社和作者。
“不能让纸质书断掉,这种阅读方式应该被坚持下来,如果将来没有纸质书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所以我会在书店、电商平台等各种渠道买书,希望可以多方支持他们。”梦波对深燃说。
她也会在地铁上碎片化阅读一些电子书,但容易眼睛疼,Kindle对眼睛好一点,但Kindle上也需要付费购书,很多电子书跟纸质书价钱一样。即使碎片化的内容再多,她还是觉得纸质书才有灵魂,有仪式感。
本文由上海红贝房月子中心编辑整理发布,更多内容阅读推荐:上海月子中心